一边是农民工,一边是大学生,真正把他们截然分开的是他们的表情。农民工们的脸上虽然也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但更多的是沧桑和拘谨,而大学生们的脸上,则写满了阳光和自在。
11月16日,在清华大学的一个会议室里,两个很难有交叉点的群体—一群农民工和一群清华大学的学生—坐在了一起。
“来之前我兴奋极了,想象不出来清华大学是什么样子,也想象不出来这里的大学生会是什么样子。”来自河北省万全县一个贫困山村的孙文娟说。但他们很快找到了可以讨论的共同话题——择业。
清华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说:“找工作的时候,虽然我们每个人可能有两三个选择,但是并不是每一份工作都适合我们,现在让清华大学的学生们最头疼的事情是,如何把自己的期望同现实很好地统一起来。”
来自河北省曲周县候村镇堤上村的李瑞强,一直在为找工作发愁。他是为了“过上好日子”才到北京打工的,可是刚来的时候,别说找到好工作,能找到一份工作都很困难,他的口袋里曾经只剩下两元钱,为此他两天不敢吃饭。他说,工作的意义对他们来说要实在和简单得多。
在座的农民工在找工作过程中都遇到过困难,他们做过送水工、工地小工、保姆、餐馆服务员。
“工作再苦再累我们都不怕,我们最怕的是城里人异样的目光。”李瑞强说。
老孙是为了自己的侄女孙文娟来到北京的。孙文娟在北京某度假村餐厅做服务员,工作一年后被查出患了尿毒症,这么重的病对于孙文娟和她的贫困家庭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年轻的孙文娟几近崩溃。作为家里唯一一个识字的人,老孙来北京准备帮帮侄女。
老孙说,他们也曾怨天尤人,一度曾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拿起了法律的武器。
令在座的大学生们感动的是,老孙在帮自己侄女打官司的过程中,掌握了很多法律知识,开始为其他农民工的维权东奔西跑。“今年我已经为农民工追回了60万元的被拖欠工资。”老孙自豪地说。
王瑞海刚到北京的时候,根本不敢跟城里人说话,后来做了志愿者,慢慢开朗起来,开始主动为其他农民工提供帮助。下周二,他亲手筹办的“摄影兴趣培训小组”就要正式开始培训了。“我办这个培训班,并不是要教其他农民工摄影知识,而是要让他们通过摄影热爱自己的生活,关注身边的生活。”王瑞海说,“我要用我们自己的力量帮助我们,让农民工活得很自信。”
随着讨论的进行,大学生对农民工的认识开始慢慢改变。
“以前,虽然我也同情农民工的境地,但每次在马路上见到他们时,还是会躲着他们。”清华大学一名学生对记者说出了他以前对农民工的态度。“现在我才意识到,他们身上有那么多的闪光点,他们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却为我们这些城市的主流人群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他们不是弱势群体,他们很强。”
“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看待他们了。”在场的另一名大学生说。
本报北京11月1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