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马来西亚诗巫市的“黄乃裳路”。
海外华人聚居的社区,有的街道以华人的名字来命名。例如在菲律宾的马尼拉,早在1915年市议会就将华人区的沙其厘谢街改为王彬街,以纪念中菲混血的慈善家罗曼·王彬。又如在美国的纽约,曼哈顿附近有一条路于1999年命名为马友友路,2004年由茂比利街到巴士打街一段路又被命名为曾喆街。前者为表彰大提琴家马友友在音乐方面的杰出贡献;而后者则是为了纪念在“9·11”事件中舍身救人的曾喆。在各国,这种以华人名字命名的街道,数量最多的要数马来西亚了。
据相关资料显示,马来西亚14个城镇中,以华人名字命名的街道起码有77条之多。其中较多的城市是:吉隆坡15条,新山、芙蓉各14条,槟城13条,怡保6条。马来西亚华人约550万,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约为25%。由于华人人数较多而且历来有注重中华文化的传统,因此不少街道以华人先贤名字命名也就不奇怪了。
能以其名字来命名街道的并非平庸之辈,他们都是在某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华人。以吉隆坡为例,有曾担任吉隆坡行政长官的叶亚来,有著名企业家和慈善家陆佑,有修筑铁路的功臣赵煜,有建筑承包商洪成、辛炳,有矿业主陈秀连、辛亚荣、陆秋泰、朱晴溪,还有知名侨领叶观盛、叶亚石、邱德懿等。
新山是马来西亚柔佛州的首府。那里的黄亚福街、兆南街、兆坤街和兆真街,是为纪念曾经担任过新山港主,并创办新山广肇会馆的黄亚福及其3个儿子对新山发展的业绩而命名的。父子4人的名字均被命名为街名,这是不多见的。
在中国和马来西亚,能以一个人的名字来分别命名两条街道的,恐怕只有黄乃裳了。
1849年出生在福建闽清县的黄乃裳是一个足迹遍及中马两国的人物。在中国,他中过举人,参加过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创办过福建第一份铅印报《福报》,参与组织过黄冈起义,当过孙中山大元帅府顾问;在马来亚,1900年时,他在北婆罗州沙捞越的诗巫创办新福州农垦公司,先后3次回福建招募千余名华工,在那里拓荒垦殖,使那里的蛮荒之地变成了经济发达、商贸繁荣的“新福州”。
1924年,黄乃裳病逝在福建老家福清,享年75岁。黄乃裳逝世后,在中国,当时民国政要林森撰文纪念,福州南台万侯街因此改名为“乃裳路”,后来1979年在闽清兴建了黄乃裳纪念馆;而在马来西亚的诗巫市,1951年福州公会立黄乃裳铜像,兴建黄乃裳纪念楼,1958年时,市议会又将新建的一条大街命名为“黄乃裳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