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
每个学期,班主任必须上门家访8次,科任教师6次,党员或校领导8—10次。如果没有完成,则是不合格!这是成都十七中“百名教师访千家”中的“硬杠杠”。昨日,成都的众多学校负责人、老师应邀聚集在成都十七中,参加一个特殊的论坛——“家访心路”论坛。 在家校通、电话、电子邮件、手机短信、QQ、MSN这些现代化手段流行的今天,“老师还要不要上门家访”成了教育界再一次关注的焦点。
记者 赖波 杨雪怡
·现状·
一学期,七成教师从没上门家访
教师上门家访,在新中国的两代人中,曾经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我读书时,每学期老师要来家访一两次,一般是在半期考试或者期末考试之后,散学典礼时每个学生还要领一张成绩通知书,上面有自己的考试成绩、平时表现、学期评语等等。那个时候,很多家长都会把老师来家访当成很重要的事情来对待哟。”吴女士今年42岁,她的女儿已经读高中三年级,“老师不到学生家中还叫什么家访?!我很希望老师到家里家访、做客。”但她遗憾地说:“女儿读书11年,只接待过两次老师的上门家访,都是在小学的时候,“起码5年没有老师上我们家来家访过了。”
现在究竟有多少老师还会上门家访?记者就这一个问题随机采访了几个校长。十七中黄海涛副校长说,该校已推出“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但他估计,其他很多学校,“一个学期没有上门家访过一次的老师估计有七成”。另外部分校长也同意这个说法。
·回忆·
家访曾让学生、家长、教师都受益
冯校长已退休5年了,退休前她先后在成都四五所小学工作过。她回忆20年前的家访,每逢休息日或节假日,当班主任走进家庭与家长交流,告诉家长应该注意什么、如何引导孩子时,受益的不仅是学生,还有家长和教师。她说,“那个时候,家访是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当时好多学校都有这样的规定,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班时,一学年之内至少要到每个学生家里去家访一次。家访的情况还要做专门的记录,学校领导要检查的。”
冯校长说,在自己当校长的十多年里,对家访“看得比较重”,她认为,虽然老师成天和学生相处,但是单凭学生在校的表现,未必能真正了解学生。“实地家访不但可以沟通和家长的关系,找到学生的‘病因’,还能开出‘药方’。电话、网络等方式让老师方便了,但是也疏远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她呼吁,现在的老师“尽量上门家访”。
在成都市邮政局工作的王先生对以前的家访印象深刻:“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母吵架,我没心思学习,逃课了几次。班主任杜老师发现了,就到我家家访,开导我父母不要因吵架而影响我的学业。结果不仅调解了我父母的矛盾,也让我重新恢复了学习的信心。杜老师这几次家访,我一辈子都记得。”
·为难·
老师上门,家长误会好尴尬
十七中的龚老师讲起了她的一次尴尬的家访经历。她在家访前给班上一个学生的家长打电话,告知要去他家家访,学生的妈妈很诧异,当即大声问:“老师,我娃娃是不是在学校做错了什么事啊?”同时在电话里她听到学生的爸爸高声对娃娃吼:“看嘛,老师都找上门来了,你咋这么不争气喔,净给家里找麻烦,你以后想做乞丐哇?”龚老师正准备解释娃娃并未犯猎,这位妈妈就不高兴地称今天不方便,“咔”一声将电话挂了。“后来我发现许多家长都认为只有娃娃出现了问题,犯了错误,老师才会来家访。”龚老师说。
对于家访到底该不该计工作报酬,老师们看法各异,大多数老师认为不应该,但也有部分老师觉得应该付报酬。“我觉得家访是作为老师应尽的职责,这和改作业、关心学生一样,不应该单独再计算报酬。”一位罗姓老师说。某学校李老师却认为,“老师平时的休息时间本来就较少,家访占用了老师的休息时间,我觉得应该把家访计入工作时间付报酬。”
还有老师提出,由于现代人的隐私意识加强,上门家访有时会觉得气氛尴尬。
·看法·
老师家访,还是上门好
昨日成都十七中的“家访心路”论坛交流非常成功,该校启动了“百名教师访千家”工程,该校有130多名教师,学校规定,每学期,班主任必须上门家访8次,科任教师6次,党员或校领导8—10次,如果没有完成,则是不合格!
谈到这样的规定,校长曾成彬认为,家访是我国教育的传统“法宝”之一,老师通过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和学习环境,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手段和方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补充。“电子家访只是多了一种家访的途径,并不能取代传统的家访。”
锦江区教育局王建局长认为,“电子家访”不能取代传统家访,尽管现在老师和家长联系的方式比较多样化,但鼓励教师上门家访,拉近老师和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距离,增强沟通,尤其是对有些特殊的学生,更应该上门家访。
有教育专家建议,上门家访确实会给老师增加许多负担,因此家访只宜提倡不宜硬性规定,但是建议新任班主任最好能上门家访一次,这样有利于班主任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家庭背景因材施教。学生与老师建立深厚感情,有时往往只缘于一次成功的家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