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名上海男童网上急求两元一支的救命针剂的帖子引起各方关注,而最终该药品厂家从库房找出了这种早已停产的针剂,送到上海。这则消息再次引发了关于药品低价与市场无供应的尴尬局面。
近来,从国家到地方,发布了多批抗生素类及日常用药品的价格限定,致力于将药价降下来,让利于民。 而在现实中,从厂家到销售商,似乎都不愿涉足低价药。为此,记者对西安一些医药超市进行了暗访。
导购小姐“专业推荐”高价药
在李家村的一家藻露堂医药超市,记者一进门,就有一位导购小姐迎上来,热情地询问需要什么药,得知记者想看感冒药,这位导购小姐马上带领记者来到一个货架前,一边询问感冒的具体症状,一边拿给记者几种药品。仔细一看,记者发现,导购小姐推荐的药名都是不太熟悉的药,名字充满化学专用词汇,而单价也大多是在10元以上。当记者表示要看看别的药,导购小姐就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说这两种药都是销售比较好、回头客多的,才推荐给我,而且又指出广告常见的感冒药含西药成分,对人体有副作用等。
这时,旁边一位年纪较大的阿姨也在接受导购小姐的劝说,我听到反复的一句“带一盒不”,有点置身集贸市场的错觉。而回头发现,药店一楼大约20平方米左右的经营面积里,大约每个货架前都站着一至两名导购小姐,粗略统计,大概有10名之多。
同名药品混淆视听
在购买了一瓶眼药水出门后,大门口一个柜台边站的一名导购小姐马上接过记者的小票,说药店搞酬宾活动,拿小票可换购药品。说着,拿出一盒“肠清茶”,说原价28元拿小票可以卖10元一盒。记者发现这种“肠清茶”包装为土黄色,与日常见到的绿色盒子包装不同,就提出疑问。导购小姐先说东西是一样的,最终才不情愿地说出因为不是一个厂家的药所以价格不同。
在小寨的老百姓大药房,记者在抗生素类药品专柜前看到,光是取名“阿莫西林”的一种青霉素片剂,就有好几种不同的包装与剂量,药品厂家不同,价格相差也很大,有几元钱一盒的、也有十几元一盒的。而在感冒药货架,各种“复方感冒胶囊”、“感冒灵”等字样的药品也是琳琅满目。这样的同名或名称近似药品在许多药店里都随处可见。
部分药品变装隐形
在小寨的双鹤大药房,记者询问晕车药,忙碌的柜台销售人员拿出一盒包装考究的药,单价在7元钱,当记者询问1元钱一盒的茶苯海明片,这位销售人员说没货。
而在几个药店看下来,记者发现,日常使用的一些知名药品,在这些药店不是没有,就是品类不全,各药店的同类药品大多为不同厂家的药品,价格可比性差,让人无从判断其是否真的是低价惠民药。另外,一些知名药品悄悄改变了剂量。记者购买的治疗口腔溃疡的“华素片”,如今只是一板包装,价格也在7元多,而原先这种药一盒有两板。仔细察看,治疗感冒的药每盒的剂量大多为12片或18片,只够服用两天,价格却都在5至13元上下,原先一元钱一板的感冒胶囊始终不见踪影。
低价药,为何市场难觅
看来,不仅医药销售商对低价药的态度遮遮掩掩,生产厂家也在通过改变剂量、停产低价药的方式悄悄将低价药清出流通领域。
之前,有外省药品供应商回购低价药的案例屡屡曝光。而在我们周边,随处可见的医药超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受制于医院的高价药品,然而在现有医药行业的流通体制下,对于利润偏低的低价药,被销售渠道及厂家围堵到一个极为尴尬的空间,造成低价药有价无市的局面。
相关专家指出,真正意义上实行医药改革,降低药价,仅靠政府限价,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是改革药品流通机制,减少中间环节。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药品生产企业7000多家,批发企业1.2万家。众多企业为了抢占市场,把非法回扣作为主要手段。药品从出厂到卖给患者,要经过多个环节,各个环节层层剥皮、雁过拔毛。低价药让各环节的利润急剧减少,因而推广起来也就遇到各种阻碍。
日前,媒体报道宁夏医改立竿见影,其成功的模式在于厂家招标的革新体制,杜绝了中间环节,让药品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进入销售市场,药品平均降价幅度在45%左右,一年为民节约购药成本近3亿元。
国家在这几年已经第18次实施药品降价,而降价后真正让低价药在市场上能够流通,才是把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本报记者 晓 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