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军装甲部队在演习场上(资料图片)
编者按:在新老装备混编的情况下,充分挖掘装备的潜力和科学整合现有资源,无疑是推进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兰州军区某装甲团立足现有条件,寻找战斗力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主动与科研院所等单位建立协作关系,通过嵌入、改装等技术手段,对各类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深秋,腾格里沙漠腹地硝烟弥漫,一场以联合作战为背景的实兵检验性演习在贺兰山展开。担任综合攻击群的兰州军区某装甲团的信息化指挥系统成为演练中的一大亮点:指挥员以装甲指挥车为平台,采取异地同步标图、视频无线传输等方法,将一条条指令迅速准确传递到每个作战单元,使演练取得圆满成功。
几年前,当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信息化装备开进军营时,这个团也经历了从熟悉新装备到形成战斗力的“阵痛”。去年9月,某合同战术训练基地进行对抗演练。“敌机”轰鸣,烟尘卷地。突然,3架“敌机”乘着夜暗飞抵“红军”阵地上空,就在“敌机”接近“红军”导弹歼击区域的瞬间,“红军”某型雷达侦察系统发生故障,致使车载导弹因搜索不到“敌机”而贻误战机。
演练失利暴露一个问题:某型装甲雷达侦察车、情报处理车与原有的坦克、步兵战车之间没有信息传递接口或者接口不匹配,致使指挥单元到作战单元的信息连接与情报处理不配套、不兼容,影响了指挥效率。
“我们最大的失误就是对加强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新老装备混装存在的‘代差’问题缺乏解决的方法,这是制约训练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面对演练失利,团长张永明痛定思痛。为此,团里主动与装备生产厂家和军队科研院所等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引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系统和设备,通过嵌入、改装等技术手段,对各类装备通信系统进行改造,并采取运用无线宽带网、更换电台设备等措施,配合自行研制的相关软件,成功地与坦克、步兵战车的通信系统实现了互通互联,保证了指挥单元和作战单元之间的信息畅通。以装备的信息化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为课题,这个团先后开发了野战化器材补给、智能化故障检测等一批信息化训练成果,实现了部队机动通联不间断,使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2004年,团机关各个部门根据各自需要,竞相开发网络软件,建立数字化作战信息平台。然而,由于规模较小,缺乏系统性,加之安全性差,司、政、后、装4个网络各自运转,互不兼容。
团党委意识到:网络建设必须实现一体化,才能更好地为部队战斗力生成服务,信息化建设要用发展的眼光为未来留好接口。团里在军队科研院所指导下,确立了“以现有装备为平台,以无线数据网为载体,以作战指挥流程为主线,以指挥控制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组织人员完成了32万字的《装甲装备信息化作战单元建设的调查分析报告》,自筹资金建起团、营、连、排、班(车)五位一体的信息化作战模块,率先实现了指挥网络一体化。
牛首山下,一场以高技术条件为背景的网上对抗演练正在进行。硝烟弥漫间,信息传输员报告:“团指挥系统受到干扰,通信指挥中断。”“立即启动信息化作战单元指挥平台,对‘敌’干扰雷达、破袭分队进行搜索,实施电磁压制和火力打击。”无线电台传来“红军”指挥员沉着冷静的命令。
经过改造的装备,此时大显神通。“红军”很快就将“蓝军”目标逐一锁定。“红军”信息化作战指挥屏幕上立即显示:“敌”一个加强坦克连正借助强电子干扰和烟雾遮障快速穿插,企图对“红军”指挥所实施偷袭。面对“蓝军”的电磁干扰和突然袭击,“红军”沉着应战,利用“蓝军”电磁压制的间隙,巧妙地通过自动化作战指挥局域网源源不断地将“敌情”通报、作战命令传输到演练一线。随即,“红军”集中火力将“蓝军”坦克一举歼灭。
近年来,这个团先后3次登上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训练,15次参加上级组织的联合战役战术演练和执行急难险重任务,被总部表彰为“科技兴训先进单位”、“整体训练改革先进单位”,连续3年被上级表彰为军事训练一级团。(解放军报/张国勤 田宁 侯国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