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医改始于2000年。这一年,国家体改办等8部委出台了《关于城镇医药卫生工作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卫生部等4部委推出《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把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实行医改市场化。
在此背景下,地方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医改实验。从改制国有企业附属的企业医院开始,实验的范围一直蔓延到公立医院。无论是整体“卖了”的江苏宿迁、山东菏泽模式,还是“管办分离”的无锡模式,这些模式,一定程度上都面临着和现有医疗体制的冲撞和摩擦。而河南新乡,则创造了资本介入作为纽带,全面实现医疗市场化的另一种尝试。2年来,“新乡医改”所展现的困境显示,医院改革涉及层面复杂,如何理清公立医院定位,如何界定资本利益,谁来承担公共医疗服务职能等一系列问题,正是对医疗市场化之路的挑战,亦需我们对市场化之路进行反思。而新乡医改的困境也再次证明,没有明确的全国整体医改思路与方案,地方医院改革方向不明,也只能走进死胡同。
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高21层的新乡市中心医院外科大楼,在大都市并不稀罕,但在河南中部城市新乡,成了一个新的标志性建筑。
10月28日傍晚,谢振斌在这座刚建成大楼里忙碌着,尽管一层大厅窗户上的装修灰尘还未及时打扫干净。作为在新乡从医24年的肿瘤外科专家,现任新乡市中心医院院长的谢振斌,一直梦想在新乡建起一座设施一流的外科大楼。这个梦想在2004年那场震动医疗界的“新乡医改”中似乎离现实更近了一些。
2004年4月,包括新乡中心医院的新乡市5家国有医院集体改制,被华源集团的下属公司整体接收。华源1亿多元的注册金,成为修建中心医院外科大楼的承诺资本。
2年后,楼盖起来了,但“华源没有投入现金,只做了担保,我们从银行贷到了8000万”。谢振斌无奈地表示,“还贷将会是今后的重心。
除了没能如约投入建楼,改制时华源许下的许多承诺均未到位,这让新乡相关方感到失望。而华源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是,资本参与公立医院如何获利?医院是否是“投资陷阱”?
医改“新乡模式”
2004年4月18日,中国华源集团进驻医疗市场,收购医院的战略终于有了重大突破。华源集团以有偿方式整体接收新乡市中心医院、市第二医院、市第三医院、市妇幼保健医院、市中医医院。新乡市政府和华源集团以合作方式组建“华源中原医院管理公司”,华源以注册资金1.05亿人民币,成为控股70%的第一大股东。而新乡市则以折价4500万元的5家医院的净资产投入,占其总股本的30%。当时,华源对外界抛出了对5家医院进行集团化管理的方案。如统一规划、重新定位各医院功能,在人力资源、药品、器械耗材、物品配送保障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并要在新乡市新建一座占地约500亩的现代化、一流装备的医院。
新乡医改一时间成为医改话题的聚焦点。
对此,新乡中心医院院长谢振斌向本报记者分析原因时称:“在全国医改中,有好几种模式,如无锡、宿迁、赤峰等,其实都属于‘小打小闹’。而新乡医改模式引人注意是,覆盖700多万人口的80%的医疗市场被一家企业控制了。特别是其中包括有上千家床位的三甲医院(新乡中心医院),并进行企业化收购和管理,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谢振斌归纳“新乡模式”的关键点是,政府不退出。尽管是社会资金绝对控股医院,并且负责经营,但社会属性不变。在改制协议书上写到“三个不变”,即医院非营利性质不变,事业单位身份不变,职工社会身份不变。华源中原医院管理公司不能从医院赢利中分红,医院赢利只能用于医院改造和再发展。
华源为什么选中新乡作为涉足医疗产业的突破口?
以纺织起家的华源最近几年不断调整其产业结构,最终定位于以医药产业为核心的“大生命产业”。尤其是在2003年,华源战略调整时明确提出要做“大生命”产业的医疗健康产业,即涉足医院,同时,在中国华源生命产业有限公司内成立了医疗健康事业部,专门负责医院收购事宜。
此后,华源马不停蹄地在北京、重庆、上海接触大医院,但均未有建树。“为此,华源把目标转向了中小城市。”华源一位人士向记者透露。
华源选中了河南,但华源仍然无法从郑州打开缺口,最后选择了新乡,通过新乡医院收购,未来欲覆盖“京冀鲁豫”。这从和新乡市政府成立的公司,即“华源中原医院管理公司”名称上就可以看出。
同时,就河南省内的地市级医院而言,新乡中心医院是龙头。中心医院前身是平原省人民医院,后来成为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也是目前新乡市唯一的一家三甲级医院。
效益不错的新乡中心医院为何接过华源抛来的“橄榄枝”?谢振斌的解释是三个原因,一是解决医院发展筹资问题;二是华源药品直接进入医院减少了流通,降低药品成本;三是市政府极力推动。
合作僵局
然而,看似一场双赢的实验,却并未如愿地开花结果。2年来在新乡市政府、五家医院、华源之间的关系胶着。
按照改制协议,华源与新乡市政府合资成立“华源中原医院管理公司”,华源注资1.05亿。谢振斌透露,华源投资主要为中心医院修建外科楼,约定于2004年6月8日破土动工。外科楼基建加医疗设备,总投资约2亿。“但华源没有资金到位,只是为医院做了个担保,由医院向银行融资了8000万。”谢还说,华源入主前期共对中心医院投入了700多万,但后来又“借”走了800多万。
华源1亿多资金没有按约定投入。传言说,华源投入中原医院管理公司的1亿多注册资金,是来自新乡市本地银行的借贷,很快重新回到银行,自然无法投入基建。此事在当地曾掀起轩然大波,后来却不了了之,没了下文。无论如何,华源钱未到账使新乡市政府和医院产生了普遍的不满和失望。
但令谢振斌稍为宽慰的是,尽管没有直接现金投入,华源还是把相关企业生产的医疗设备直接“放进了”外科楼。
“这些折价大约为2000多万设备,华源同意医院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偿还。”一位接近华源的当地人士称。不过,基建投资和设备基本上都是通过融资获得,以后的偿本付息对医院是个不小的负担。似乎背离了新乡市政府和医院引来华源的初衷。
“外科楼只增加了300个床位,以此门诊量是否能承担起将来运营费用和还贷银行?”中心医院一位医生表示担心。他们还抱怨华源对中层管理人员和业务技术骨干培训的承诺,至今也没能兑现。
新乡市政府有关部门也对目前局面颇为头痛。“现在合作当中,比较头痛的是职工的养老保险。按协议规定,华源要交的养老保险是6032万,分5年交清,现在到位的只有2500多万。”新乡市社保局人士称,今年该缴1000万养老保险金,交费通知单已经对华源下发了几次,均未果。“这样会直接影响今明两年医院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
最大的问题,则来自于为华源新建医院征来的350亩地。这片位于新乡市东郊新区的350亩建设用地,空旷无物,长满的只是野草。
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初改制协议中规定,由华源公司按照新乡市政府新区建设计划,在新区建设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建成面向高端市场的医院,两年内完成一期工程,初步达到接诊能力,5年全面完成建设。
新乡为此协定兴奋了一阵子。政府动作很快,花了约7000万征地费用,把350亩“生地”转化为“熟地”,只等“设备一流的三甲医院”建设破土动工。
但新医院一直没有建设。
对于裹足不进的原因,华源亦有说法。据华源中原医院管理公司内部人士透露,原因首先在于该公司至今未取得5家医院的土地权、财权,各医院都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在资产权力不到位的前提下,华源也不敢再投入。其次,华源管理方案推行阻力太大也是其放慢脚步的重要因素。
华源试图对5家医院的功能重新定位。中心医院作为集团核心医院,成为大综合、大专科,发挥其现有的肿瘤、心血管内科、神经内外科的专业优势;第二医院一直以骨科和烧伤科见长,走小综合、大专科之路;妇幼保健院将集团各院的妇科集中于此,成为妇科中心;中医医院除了保持中医特色外,成为集团康复中心;第三医院则成为社区服务医院。
这套涉及各医院间科室调整、利益重新分配的整合方案,刚拿出讨论稿,就在5家医科室主任的联合抗议中“流产”了。
更重要的因素是,2005年以来,“市场化不是医改方向”的呼声愈来愈强烈,医改方向不明确,使华源更加放慢了投资的脚步。
对于这场政府牵线、资本介入的医院重组改革,新乡五家医院反对亦有他们的理由。
“既然5家医院仍是非营利、事业性质不变,为什么政府取消了给医院的差额补助?”市二医院一位管理人员反问。据这位人士介绍,市政府给5家医院每年财政差额补助共约200多万,2004年改制后,政府彻底取消了这笔投入。
“华源不投钱,政府又‘断钱’,医院就无法进行长远发展规划。”谢振斌也显得颇为无奈。
华源的重组改革也改变了很多的利益格局。虽然改制协议中规定,在国家相关政策出台之前,职工身份不变。“当时说是3年,明年已经马上满3年了。我们身份到底是企业人还是事业人?”这让多年享有事业单位待遇的普通员工充满担心。特别是40多岁的医务骨干,有些已经开始转向附近军队所属的371医院。
“如果置换身份,华源得拿出更多的钱交社保呀。”市二医院一位医生表示。
华源的重组方案涉及五家医院,如何在五家医院之间一碗水端平,以及如何获得医院对华源管理身份的认同,更折射出目前阶段资本介入医院的诸多难题。
新乡市中心医院是当地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医院。2004年业务总收入达1.7亿,超过了其他七家市属医院的业务收入总和。由于其余四家医院效益比较差,华源就将中心医院的营利补贴给了这些医院,而没有动用自己的资金予以扶持。
“我们的利润凭什么分给其他医院?”中心医院一位科室主任颇为不满,“我一个科室一年门诊量收入就有500多万,比其他一个医院总体相加都多。为什么我的工资要低于其他医院管理层的工资水平。”
另一方面,华源非医院起家,入主管理,呈现出来的资本面目,获得标称技术立业的医院认同,个中困难重重。
“华源(华源中原医院管理公司)员工有40多人,比新乡市卫生局人都多,凭什么靠我们养着?”采访之中,医院员工之中随处蔓延着这种不满和轻屑,尽管很多医院员工并不能确定华源员工精确人数。21世纪经济周刊
(责任编辑: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