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印边界近年来常现这样的友好情景。图为两国军人在照合影
印度媒体星期三就边界问题猛烈攻击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的谈话,给平稳发展的中印关系陡然增添了新的杂音。印度的《印度时报》、《政治家报》、《亚洲时代报》等主流媒体,都在头版刊登文章,攻击孙玉玺大使对中印边界问题的立场陈述。中印是亚洲两个最大的国家,又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近年来共同的利益将两国迅速拉近。但正因为这是两个大国,又有历史上留下的边界纠纷,在接近的同时难免会有矛盾,因此需要双方的耐心。而星期三印度媒体大肆炒作的做法,显然是不冷静甚至是咄咄逼人的。
中印边界又起风波?
“中印边界又起风波了,你知道吗?”11月15日一大早,记者就接到3个印度朋友打来的电话。翻开报纸,记者发现所订阅的10份报纸几乎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印边界争端”的话题。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从西方媒体的报道看,印度曾希望两国近日先就边界争议等议题进行特别部长级的会谈,原计划由印度国家安全顾问纳拉亚南和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9日会面。但由于双方意见不一致,印度方面抱怨中方在边界问题上“态度强硬”,又取消了原定的会谈。
由于举行会谈和取消会谈都是印度方面建议的,本不是很重大的事,但印度方面却表示出很大不满。
本周一,印度部分媒体在采访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时,又提出了这个问题。孙玉玺也再次重申了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但没想到由此引发了印度媒体的大规模报道,一些媒体开始发出很不冷静的声音。虽然孙玉玺大使在接受采访时说了很多话,但印度媒体似乎就认准其中的“几句话”。印度《政治家报》说,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周一在接受印度一家电视媒体采访时表示:“以我们的立场来看,整个‘阿鲁纳恰尔邦’都是中国的领土,达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我们对整个‘阿鲁纳恰尔邦’都拥有主权。”对此,印度外交部长慕克吉随即“毫不含糊”地做出反应,对媒体称“阿鲁纳恰尔邦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印度斯坦时报》的报道最为突出,用了半版的篇幅。
事实上,印度媒体对于边界问题的报道一直很热心。近来,某些媒体也发出过对华不友好的声音。《印度快报》在报道中说,印度正加紧修建通往边境地区1200公里长的战略公路,以便增强政府在与中国进行边界谈判中的地位。
这件事情也引发了各界关注。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等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文章称,印度的中国问题专家苏吉特·杜塔说:“印度方面对中国的态度很清楚,因为中国的地图上一直把阿鲁纳恰尔邦归为自己的领土。”另据报道,多名印度官员拒绝就孙玉玺大使的话发表评论,他们认为首先需要看到这些话的全部上下文。且他们并不认为这番话有多特殊,因为“这些话只是表达了中国的一贯立场”。
中印边界谈判难在哪儿
中国与阿富汗的边界谈判用了不到10个小时,与印度却谈了20多年;中印边界线“长约2000公里”,却没有一个界碑;两国贸易额不断上升,货物运输的90%以上却要通过海运……所有这些现象,都明确地表明中印边界谈判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中印边界曾是世界上陈兵最多的边界线之一。印度把占全国1/4的兵力(约25万)部署在靠近中国的北部和东部边境。但是,让世界舆论啧啧称奇的是,在如此漫长的未定边界线上,自中印两国于1993年和1996年签署《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以及《关于在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以来,没有再发生过冲突。
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印两国之间最复杂的问题。据记者了解,中印领土争端约涉及12.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西段的阿克赛钦现在在中方的控制下;中段2000多平方公里,中国和印度已经交换了这一地区的实控线地图,争议不大;边界东段地区的争议大,特别是东段的达旺地区,是两国领土争端的症结。一家印度报纸曾感慨地说,在如此漫长、未定的边界上,几乎天天面对面的两国几十万军队近几年却没开过一枪,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1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介绍了有关中印边界谈判的情况:2003年中印两国总理任命了特别代表共同探讨解决边界问题。之后,双方特别代表进行了5次会晤。去年4月,两国政府签署了《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此后双方特别代表又进行了3次会晤,开始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根据双方的共识,第九次特别代表会晤将在印度举行,具体时间有待双方进一步商定。
中印友好是大方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马加力认为,中国与印度的领土争端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要解决它必须有很大的耐心。有传言说,印度一地方官员要求中国立即召回大使,这显然缺乏冷静。可以看出,印度媒体在这件事中起了不好的作用,而官员要提防自己被情绪化的媒体主导。事实上,两国第一阶段的边界谈判已经取得了进展,去年两国签署了《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提到双方要在边界问题上作出富有意义的调整。印度官员此时最应该看重的是这个文件的法律价值。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越南和中亚一些国家的边界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中国对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同样是真诚的,印度民众和媒体对这些可能缺乏了解。中国始终尊重印度这个邻居,希望双方都从政治上和战略上考虑问题,以互谅互让的态度来解决问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印度问题专家胡仕胜认为,目前解决这个症结的时机还不成熟,印度方面也需要对民众做很多的前期教育工作,双方要互谅互让才能解决。事实上,印度官方对这些领土的坚持是在1962年两国爆发战争之后才变得强硬的,翻开印度上世纪50年代的地图,印度的领土要求没有现在这么大。达旺地区历史上一直与西藏保持着紧密联系,现在那里的藏传佛教寺庙还与西藏的寺庙保持着一定关系。印度主张按照现状解决领土争端,但中国对此表示反对。
胡仕胜认为,中印互相接近的大趋势不会因为领土争端而改变。两个国家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又是邻国,这一现实要求两国保持友好的关系,为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不能因为边界问题影响了两国的根本利益,这点双方都很清楚。
近年来,中印两国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1990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仅为2.6亿美元,2000年增加到20亿美元,2005年达到187亿美元。在过去5年中,两国贸易年均增长44%。原来预计两国的贸易额在2008年会突破200亿美元,现在的预计是,今年就能达到240亿美元。中国贸促会预测,到2015年两国的贸易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两国的人员往来也日渐频繁,2005年互访人数达39万人次。今年还是“中印友好年”。
胡锦涛主席将于11月20日开始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10年来首次访印,也是中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印。两国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因此两国有着巨大的经贸合作空间。但现在,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合作空间没有释放出来。此次中印高峰会,便是要在消除这些制约因素上做文章,为中印经贸合作开辟道路。
胡仕胜说,中国和印度都是大国,由于影响范围等多方面的因素,产生竞争是难免的。双方保持正常的成熟的关系就是成功。虽然难免产生争执,但最终不会影响战略合作的大趋势,更不会因为边界问题再次爆发战争。中国和印度是发展道路上的伙伴。本报驻印度特约记者李 杰 本报记者 李宏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