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十余年来红学研究波澜壮阔,曲折多变,时而波诡云谲,时而柳暗花明。“文革”后至今的红学研究科研成果枝繁叶茂,但也存在诸多困惑,尤以海内外新索隐派著作波涛汹涌,层出不穷,因其颇具阅读趣味而广受传媒炒作,且易误导广大读者。 有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红学名家郭豫适教授的《拟曹雪芹“答客问”———论红学索隐派的研究方法》,以期正本清源廓清迷雾。
郭豫适以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尤其是红学史研究的杰出成就驰誉学林数十年。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完稿的《红楼研究小史稿》和《红楼研究小史续稿》,经修订被上海文艺出版社相继于一九八○年一月和一九八一年八月推出。此二书开创了红学史研究领域,郭豫适也被海内外学术界公认为红学史研究的发轫者。
他近日出版的此书“代自序”《拟曹雪芹“答客问”》,为充满深厚广博红学素养和睿智幽默的妙文。此文颇为巧妙地模拟曹雪芹“答客问”,寓庄于谐地荡涤了具有代表性的索隐派各种牵强附会的论点,曾先后被上海《文汇报》和北京《光明日报》刊登。
本书上辑为《历史篇》,分析旧红学时期评点类著述中的索隐派张新之《妙复轩评石头记》和索隐派前期代表作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石头记索隐》、邓狂言《红楼梦释真》,以及后期索隐派代表作阚泽《红楼梦抉微》、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景梅九《石头记真谛》。
本辑指出索隐派研究方法即穿凿附会、想入非非地求索《红楼梦》影射的历史人物或政治事件,将其与小说比附、印证。本辑并揭示后期索隐派的三种类型。
本书下辑为《评论篇》,分析胡适、蔡元培等红学研究的功过是非,评析脂评与红学的考证、索隐。总结《红楼梦》研究史的经验,并详尽地评析了半个世纪来的海内外索隐派红学。
著名学者郑振铎早在八十年前就曾指出:“喜读《红楼梦》者既多,便有一般文人来用种种的眼光去看它,去探讨它,以为它里面必蕴藏着许多历史上的珠宝,所谓‘红学’之兴,便是由此。这是《红楼梦》的大不幸,也就是读者的大不幸。我们只要一染上了这种研究的色彩,一戴上了那些索引式的眼镜,对于《红楼梦》便要索然的感着无味了。正如一位无端自扰的侦探一般,苦闷的摸索着,而得到的却是空虚!”(《文学大纲·十八世纪的中国文学》)
现除北京有中国红楼梦学会外,各地也多有地方学会,并有中国曹雪芹学会。《红楼梦》至少有四种专利及文摘常年出版,海内外红学研究者代有人才,薪火相传,似星汉灿烂,有关论著层出不穷,车载斗量,迭有新意。
全国性的《红楼梦》学术研究会已举办六次,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曾单独及与哈尔滨师范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研讨会,日本、新加坡等国还曾举办《红楼梦》文化艺术展。
毛泽东曾说:“《红楼梦》写出二百多年了,研究红学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可见问题之难。”
曹雪芹与莎士比亚一样生平不详,著作权被长期怀疑,肖像聚讼纷纭。但曹雪芹与《红楼梦》和莎翁与莎剧都是“说不尽”的。红学与莎学一样也早已成为国际显学。
美国学者梅罗塞德尔把曹雪芹同海德格尔相比较,探讨曹雪芹的哲学思想。红学家周策纵、赵冈认为,红学有六种研究方向,“分久必合”,现在可综合各种视角来全面地深入研究。余英时指出更重要的是瞭解研究小说本身:小说的寓意,它的抒情传统、思想传统和写实传统,它的未来影响等。《红楼梦》研究的前景是无限的。
郭豫适在本书《后记》中也展望了《红楼梦》和红学史的研究方向。本书的出版,也必将会促进《红楼梦》的科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