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X号病床
记 者 傅 苓 通讯员 王雪飞
这周,我在浙江省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傅君芬博士的办公室门外看到了一场争吵。
一阵斥责的高亢男声由远及近:“这么胖,多少难看,以后怎么办!”接着是一阵哀求的女声:“听爸爸的话,看看很快的,等一下你想买什么,妈妈给你买。 ”
一阵“纠缠”之后,主角出现,是个胖女孩。病历卡上写着,13岁,身高1米6,体重80公斤。傅医生算了一下,体重指数31.25,属于重度肥胖[体重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儿童体重指数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值,一般大于23为轻度肥胖,大于25为中度肥胖,大于30为重度肥胖,大于40为极重度肥胖]。女孩脖子后面还有一块天鹅绒般黑色的皮肤,像是没洗干净,傅君芬医生说,那是黑棘皮病,糖尿病的前兆。
“这个姑娘儿我没办法了。胖嘛这么胖,家里那么多健身器械都放着积灰,叫她到医院看又不肯来。去年暑假花了四万多块钱送她到北京参加一个减肥训练班,每天又跑又跳,吃得又少,好不容易减了10斤。回来又是老方一帖,比以前还要胖!”爸爸说着,激动地用手拍桌子。
这对父母各自有生意,每天忙得顾不上孩子。爸爸说,以前女儿挺听话的,这两年好像变了个人一样,经常顶嘴。尤其一说到减肥,父女俩总是大吵一场,不欢而散。
“肉长在我身上,我不难过你这么急干什么!”一直沉默的女孩冷冷地反击。因为太胖了,她一说话就喘粗气。爸爸正要发作,傅医生说:“两位请到外面等一下,让我跟孩子单独谈谈。”妈妈临出门,还拉过女儿关照:“乖,听医生的话。”
(傅医生事后点评:省儿童医院2003年7月起开设肥胖专科门诊,3年来仅住院孩子就超过500人。其中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不在少数,比如自卑、焦虑、抑郁。像这个女孩,正在叛逆期。她知道胖不好,但爸爸总是教训孩子,她的情绪从极度自卑走向另一个极端——跟家长对着干,自暴自弃。)
傅医生拉女孩坐下。“你13岁就长这么高,不错啊!刚才我看你很有个性,我就喜欢有个性的孩子……”几句猛夸,女孩的脸松弛了一些。
(傅医生事后点评:孩子大多是吃软不吃硬,父母要花时间发现孩子的优点,表扬孩子。对有肥胖儿童的家庭,这是帮孩子减肥的最简单的一招。)
“你自己觉得胖好吗?”刚一切入正题,女孩又反弹:“无所谓,胖又怎么样。”
(傅医生事后点评: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渴望成人的感觉,一方面又自我意识很强,藐视常规,尤其抵触大人的唠叨。这时候惟一的办法,是跟他们耐心分析利弊,让他们自己去总结、体会。)
傅医生顺着她的话往下说:“我告诉你胖会怎么样。我是专门研究肥胖的博士。”女孩似乎被镇住了。傅医生给她讲了很多住院小胖墩的例子,有的血压高,有的糖尿病,还有的脂肪肝。
(傅医生事后点评:为什么我要说自己是博士,要树立权威啊!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他们懂的比我们想象得多。对肥胖的孩子,很多父母说不通,所以希望他们定期到医院来复诊,在不少孩子心目中,医生比父母更有权威。)
“嗯……其实我是想减肥的,但是我没空锻炼。”女孩终于松动了。
傅医生乘胜追击:“我肯定比你忙,要看病、搞科研、做家务、照顾儿子,但我每天还要练一小时瑜珈。”她让女孩把一天的日程列出来,两人头碰头地商量了一会儿,发现只要作业抓紧做,饭后至少有45分钟可以在小区里散步。
“可是,小区里有条大狼狗,我不敢走。”女孩说。
“没问题,我跟你爸爸说,让他搞定。“
记者的话:从第一次采访傅君芬医生到现在,有三年多了。她的嗓子每次都是哑哑的,因为每个孩子都要大费口舌。省儿童医院每周三都有减肥门诊,如果你家也有搞不定的小胖墩,不妨请医生跟他谈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