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照安在吹奏自制的“椰呜”
牛角能吹出乐曲,椰壳能奏出旋律,竹子也能飞出音符,不是亲眼所见,真难于相信这些黎族乐器会如此神奇,如此让人陶醉。
走进黄照安的家,只见地板、床边和墙上,放着、摆着、挂着各种吹、拉、弹、奏等种类的黎族乐器,这些乐器有牛角烙成的、有椰壳雕成的、有木料拼成的、有竹子制成的,传统古朴而又推陈出新。
这些收集和制作的乐器,样样是宝贝,件件凝心血,把把藏故事。
十几年前,黄照安便开始深入保亭、五指山和陵水等市县的黎族村寨,搜集、挖掘各种黎族传统乐器。每每听说哪里有乐手,他就往哪里跑,不管山高路远;每到一处,每找一人,他都虚心请教,先让乐手拿出乐器演奏后再拍照,有时还进行录像,乐手愿意出售乐器的就掏钱买下。黎族乐手及民间艺人有的还与他交上了朋友,攀上了亲戚。
为了寻找几近失传的黎族乐器哒唠,黄照安凭借小时候的记忆,每到一处采风都向村里的人打听,细说其特征,但一直未果。1998年,黄照安出差到陵水县,无意间听说本号镇九坡村一户人家有两把哒唠放在厨房里,他立马赶过去,没想到事与愿违,几天前厨房的炉火已烧坏了哒唠。黄照安没有气馁,继续四处寻觅,几经周折,终于在陵水县大坡镇一名当地的民歌手中找到了相传多年的哒唠。
在黄照安收集的众多乐器中,有一个鹿皮鼓是他的最爱。“这个鹿皮鼓已经传承了六代人,才传到我的手中。”黄照安一边指着皮鼓,一边感叹它的来之不易:一次黎村采风,他看到了难得一见的鹿皮鼓,心中暗喜,当即提出买下,可主人死活不同意,理由是全村仅有一面,且六代相传。回家后,黄照安寝食难安,但心有不甘,多次登门剖心掏肺,沟通交流,鼓主深受感动,爽快地将鹿皮鼓送给了他。
黄照安说,多年来上山下乡,搜集乐器,最高兴的是结识一些黎族老乐手,并向他们学习民间艺术,发现传统乐器,吸取民族艺术营养。
多年的演奏实践,黄照安发现了黎族传统吹管乐器存在着局限:只有四、五个音阶,音域窄,音色低沉,音量小。如何突破这些“瓶颈”,让吹管乐器亮丽起来,他苦思冥想后动手进行改良。
传统古老的鼻箫长短不一,大多根据人的身高而制作,往往只能一人独用,同时因用鼻息吹奏,音色低暗,音量微小,舞台效果欠佳。经过多次研究,反复琢磨,黄照安在鼻箫鼻奏处钻了一个导息的孔,又开一个笛膜孔,使原有的三个音孔增加到六个音孔,从而拓展了鼻箫的音域,音色更为宽广,音高也随之飙升。
黄照安成功了,喜悦和兴奋填满了他的胸间,接着,他先后改革了灼叭、双音灼、牛角哒等乐器,一件件、一支支、一把把相继推陈出新,展露芳容。
在黄照安的家里,有一个房间是他的乐器“加工厂”,牛角、竹子堆成小山,未完成的乐器随处可见。他的妻子王秋英告诉笔者,下班回家的黄照安什么都不干,一直泡在制作间里,锯呀、钻哪、刻啊,常常为了制作某一种乐器,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黄照安深有感触地说:“乐器制作不仅辛苦,还要细致入微,更要讲究刀法,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有时一个音孔开得不准,就得推倒重来。”
锲而不舍,攻坚解难,黄照安逐渐圆就了创新梦,创制的牛角郎、郎掉柃、椰呜、嘟箩、牛角胡、哩篓等乐器,不仅丰富了黎族乐器的种类和内涵,还被搬上了艺术舞台,让人眼睛为之一亮。
目前,黄照安已经搜集、挖掘出黎族传统乐器利列、口弓、伦、灼叭、叮咚、牛角胡、椰胡等吹管、打击、弹拨、拉琴乐器四、五大类50多种,成为一笔难能可贵的民族文化财富。
日本大阪大学人类音乐学教授西岗信雄和美国音乐作曲指挥家张鹰,先后远渡重洋拜访黄照安,并将他制作的利列、排箫和牛角号等买了回去。海南省歌舞团、海口市艺术团也购用了他自制的黎族乐器。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广西电视台、海南电视台以及《中国文化报》等电视台和报刊,相继介绍了他抢救黎族传统文化的酸甜苦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