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成都人走下麻将桌,从国学中找寻安宁与和谐国学生活 场景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近日在央视“百家讲坛”推出的“《论语》心得”讲座,在国内受到超乎想象的追捧,人们似乎现在才发现,国学的魅力是如此摄人心魄。 不仅如此,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心态却越来越浮躁的都市人,也正试图从中国先贤智慧中找寻和谐的人生真谛。
记者调查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成都市民正在抛弃打麻将等传统休闲方式,一种以听国学讲座、看戏、赏民乐、练习琴棋书画以及念私塾过古人生活的休闲方式,正在蓉城悄然兴起。每个周末,蓉城至少有数万市民在不同地点、场合,围绕国学这一主题追古忆今、度假休闲,并在“国学生活”中感悟人生,建筑自己的精神家园。
国学讲座座无虚席
昨日上午9时,城东李劼人故居。一群国学爱好者等候在此为听一堂国学讲座。9时30分,穿着橘黄色长衫的四川师范大学老师李浬飘然而至,大家立即两手握拳,互行礼节后,一场以四书五经为主题的国学公益讲座开始了。记者注意到,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还有一些人干脆席地而坐,聚精会神地聆听李浬的精彩演讲。记者在现场看到,还有许多听众都是举家前来听国学讲座的,市民陈先生笑称:“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国学,每到周末我们都会来听国学讲座,国学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了。”
据了解,每到周末就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学讲座在成都市的大街小巷开讲,并吸引着一大批国学爱好者前往。其中名气较大的有南怀瑾的师弟、现年85岁的李自深老先生在文殊院旁下河街“维摩精舍”义务讲授国学,每到开讲日都有大批市民前往听教。而另一位国学大师,95岁高龄的杜道生老先生每周星期三上午9时也会在四川师范大学义务为国学爱好者讲授《大学》、《论语》等国学经典。
不打麻将蜂拥听琴韵
休闲打麻将,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抛弃。今年以来,成都人又发现了新的乐趣,远处传来的悠扬民乐声告诉了答案———每到周末,成都市图书馆等场所上演的古琴公益演出都会吸引众多市民前往欣赏,许多没有位置的市民只能席地而坐,安静地聆听中华民乐。古色古香的背景装饰,演出者身着带有浓郁民族气息的服饰,怀抱琵琶、二胡等传统民族乐器,演奏出一曲曲悠扬的中华民谣,连许多外国友人都被吸引前来观赏。
“私塾”渐兴教授“礼义廉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当你听到这朗朗的读书声,也许会疑惑,怎么会有这么多孩子一起读《三字经》这些古时候私塾里教授的课本呢?其实不必疑惑,如今一个人在家举办的“私塾”正在逐渐兴起,并且得到许多家长的认同,他们利用周末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私塾学习国学。据了解,这类私塾一般免费向小学生讲授《三字经》、《千家文》等较简单的国学知识。学生家长冯女士认为:“应该让孩子多接触中国传统的文化,让他们在学习《三字经》的过程中大致了解中国的文化,知道礼、义、廉、耻。”国学生活人物
曾曼:都市白领在经史中寻回恬静
在某外资银行成都分行工作的曾曼在下班之余有一个特殊的爱好———泡上一壶晶莹清透的普洱茶,手捧一卷古书细细研读。小曾说,对于国学的爱好,可谓知耻而后学。原来,一次上海总部的洋上司拿了段《论语》的话“请教”小曾,可学金融出身的小曾完全无法解读其意。看着洋上司失望的表情,小曾感到莫大的耻辱———身为中国人,英语说得溜顺,国学却一点不懂。也就从《论语》起,小曾开始了古文阅读,两年来读史博古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如今的小曾多了一份宁静与从容,她坦言,自从开始读一些经史子集、古典名著之后,自己的心态平和了不少。
刘玉:退休后抚琴吹箫找回青春
刘阿姨2004年退休后却成了大忙人。她没有像其他姐妹一样整天泡到麻将桌上,而是报名学起了古琴,“虽然我当初不识五线谱,手指也很僵硬,但我觉得学的过程就是一种充实和享受。”如今,刘阿姨已经能弹奏六首古曲,而《阳关三叠》是她的“拿手”。一把古琴花去老人4000多元钱,但刘阿姨并不心疼,反而又花钱学起了洞箫。“箫的意境最美了,声音非常空灵、干净,听了让人感觉到非常平静。”如今,儿子、女儿最爱周末把小孙孙们带回家,然后一家人在琴箫韵律中,朗诵古诗宋词,其乐融融。“外孙女今年5岁,已经开始学古琴了。”刘阿姨得意地说,现在家人再不说自己不误正业了,国学成了全家三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共同的“正业”。
记者王迪简文敏摄影朱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