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天的南京温度只有10摄氏度,可这丝毫没有影响2007届大学毕业生们的求职热情。在一天的招聘大会上,本报记者在现场目击了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发生了一幕幕让人失望、苦笑、无奈的求职表情。
失 望
开场一小时学生要撤
上午9点,招聘会进场时间刚过去一个小时左右,在奥体中心看台内的坐位上已经坐了不少学生。有的在三五成群的议论着招聘会,有的在抱怨没有合适的招聘单位。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4名男生一边吃着面包一边抱怨,有些单位列出的招聘岗位竟然是“保洁、司机”。河海大学土木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则在现场打电话告诉同学不要进来了,而在会场之外,不少大学生正准备转身离开。南林大计算机专业的小张说:“我们同学中派了几个代表进去看了一下,20块钱一张门票,不是价格太高,而是要看花这钱究竟值不值得。今天这种招聘会,有关单位是不是应该把把关啊。”
苦 笑
力学专业“死磕”编辑岗
昨天中午12点,在《科学大众》杂志招聘点前,一位来自安徽某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的毕业生小童将自己的简历递到该单位招聘人员手中。“你有相关的编辑经验或者作品发表吗?”招聘人员问道。“我们招聘的是文字编辑,因此对应聘人员要求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你再到其他单位看看,好吗?”听到招聘人员的解释,这位小伙子似乎并没有放弃,而“硬”要把简历给留下。招聘人员耐心地告诉这位“求职者”投递简历要有针对性。可是这位小伙子反说道:“没关系,我并不觉得这样是浪费”,并坚持要把简历给留下。
无 奈
残疾学生多遭婉拒
在招聘现场,来自金陵科技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特)的4名毕业生找工作则显得特别得艰难,他们在用无声的语言和用人单位进行着交流。临近下午2点,在一家招聘文员岗位的摊位前,顾敏用笔在带来的本子上写道:“我们是来求职的,谢谢”,然后很恭敬地呈上简历。“文员已满”,看着招聘单位回复的几个字,几名求职者脸上笑容再次消失。记者用笔写下问题,对几名求职者进行特殊的“采访”。其中一名大学生“告诉”记者,他们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特招班的,班级19名残疾学生,在交流上存在着障碍,并不能用语言来交流,找工作也特别困难,所以想找计算机或者文员等一些对语言要求不是很高的工作,但在招聘会五六个小时的求职过程中只有一家保险单位收下了简历。来自该班的另外一名学生“告诉”记者,他们从10月份就开始找工作,虽然在计算机方面技术还不错,但因为交流上存在障碍,不少用人单位都会对他们“摇头”。
实 习 生 陈珊珊 朗俊琴
本报记者 王 璟 孙为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