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核心提示农民工,一个在城市里普通而又日益庞大的群体。他们给城市带来的不只是劳动力,还有他们未成年的子女。11月12日,记者从自治区未成年犯管教所了解到,近年来,被称为“无根的一代”的农民工子女犯罪率呈上升趋势。自治区未成年犯管教所的未成年犯们正在接受教育
想与城里同学缩小差距
11月12日,满脸稚气的郭浩被管教民警带到了记者的面前。他今年15岁。郭浩的老家在乌兰察布市商都县长胜梁村。2岁的时候,他随着父母和哥哥来到乌海市。刚到乌海市时,他们一家四口租住在一间五六十平方米的平房里。房东的孙子小军和郭浩一般大,两人经常在一起玩儿。从郭浩懂事起,他就感觉到自己和小军存在着很大差距:小军家住的房子大而且是自家的;自己家住的房子小而且是租来的。逢年过节,小军和他的姥爷、姥姥、爷爷、奶奶都能够团聚在一起,而郭浩想念远在家乡的姥姥了,也只能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打电话时还得掐算着时间,生怕电话费花多了父母承担不起。郭浩的父亲是站街头的卸煤工,母亲打工经常加班,哥哥也在打零工,全家人没有时间照顾他。上学后,郭浩的同学大多数是城里的,与同学相比,他发现自己的零花钱总是很少,穿着也与城里的同学相差一大截。2005年7月,郭浩和班里另外3个不想读书的同学结识了几个社会上的小青年,开始抢劫。同年9月,郭浩在学校被抓。今年4月15日,郭浩以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辜负了父母的希望
陈飞今年19岁,老家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公田村。3岁的时候,他随父母来到乌海市。从他懂事起,没有一技之长的父母就同在一家建筑工地打工,两个人每月的工资加起来也不足800元。一家三口挤在一间五六十平方米的小屋里,日子过得紧巴巴。上小学的时候,陈飞学习很好,这给了在艰难生活中挣扎的父母一线希望。他们借钱供陈飞读书,希望他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早日出人头地,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
那个时候,陈飞最大的心愿就是拥有一辆摩托车。他的母亲却总是跟他说:“等咱家有钱了就给你买。”可是,陈飞已经等不及父母用勤劳的双手为他挣下一辆摩托车了。2002年,他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多次逃学,并且结识了一些社会上的小青年,走上了犯罪道路。陈飞说,和这些人在一起,他特别开心。用抢劫来的钱,他穿上了以前特别想穿却没有钱买的衣服,享受了父亲从来没有抽过的烟、喝过的酒,他觉得自己不再是农村人了。2003年9月,陈飞因以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找不到工作不敢回家
17岁的大利来自陕西省神木县的一个小乡村。第一次,他壮着胆儿抢了50元,钱在身上还没有捂热,就被民警抓获。在老家的时候,因为家里穷,大利没有上学。15岁那年,大利随着打工的哥哥来到鄂尔多斯市,才上了小学一年级。仅在学校待了半年,家里实在拿不出钱给他交学费了,大利离开了学校。这个时候,他刚刚会写自己的名字。不久,60多岁的父母也来到鄂尔多斯市。父亲打零工,母亲捡破烂。因为没文化,大利找了3次工作,都被辞退。于是,没有工作的大利整天徜徉在公园里,不敢回家。他害怕看见父母那被贫穷折磨得绝望而呆滞的眼神。就在他感觉到生活没有出路时,公园里一个男子抢劫的身影映入了他的眼帘。于是,他也学着这个男子抢了一名女子的50元钱。没想到,仅仅过了半个小时,他就被民警抓获。2005年4月,他被判处有期徒判刑5年。大利说,现在他特别想读书。他说,如果以前多读一些书,也不会稀里糊涂地走上犯罪道路。
不愿意回农村
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在城里的生活有着种种不如意,可是,郭浩、陈飞和大利都不愿意回老家。他们的父母为了在城里生存下去,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忍受着歧视和冷漠。假如在城里生存不下去了,他们的父母还考虑着可以再回老家种地。可是,他们不愿意重复父辈们走过的老路。陈飞说,尽管他家住在城里最破烂的地方,可是,他还是不愿意回到农村去,回到农村,就意味着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动,没有出头之日,在城里,只要想办法,就可以挣到钱。郭浩说,在农村种地太累了,还挣不了几个钱,那不是他所需要的生活。他们认为城里的环境好,可以有更多改变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机会。这就是他们坚持要留在城里的原因。
许多孩子不懂法
自治区未成年犯管教所八管区管区长杨福拽对记者说:“在融入不了这个城市的前提下,渴望改变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心态使得他们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犯罪前,他们中许多人不懂法,被判刑后,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触犯了法律。郭浩、陈飞和大利就是3个典型的例子。”记者也发现,郭浩、陈飞和大利直到被判刑后,才明白通过这种途径得来的钱是不合法的。郭浩对记者说,抢劫以前,他认为自己是未成年人,犯罪了也不会负刑事责任。陈飞以为,犯罪了,顶多被拘留几天。大利压根就没有想到拦路抢劫是犯罪。
记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了解到,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对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要对所有犯罪负刑事责任。
自卑导致犯罪
杨福拽在自治区未成年犯管教所工作了22年,对未成年犯的犯罪心理及其成因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说:“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暴力性犯罪、性犯罪和侵财性犯罪这3方面。近年来,农民工子女的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他们大约占到目前在押犯的10%。”
他说:“农民工子女的犯罪,凸现了农民工家庭教育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学校引导性的教育相比,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要。农民工家庭教育相对滞后,从闭塞的农村突然来到一个繁华的都市,农民工子女一下子适应不了,强烈的反差使他们做事难免盲目。思维定势与社会形成了太大的差距,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为啥我穷?自卑心理促使他们强烈地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在通过正常的渠道短时间实现不了他们心中愿望的情况下,他们就会选择一种快速极端的手段来实现这种愿望,加上外在环境的引诱,很容易形成犯罪事实。”
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杨福拽说,农民工子女犯罪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农民工子女是城市的边缘人群,与父辈不同的是,这些孩子已经不再满足做城市的过客,很难作出和父辈们一样的决定——待不下去就回老家。更何况老家对他们来说是那么陌生,他们在城市没有根,在农村也没有根,社会地位的不明确,导致了他们困惑、迷茫。如果说他们的父辈还能够安于清贫,那么“无根的一代”就多了一些愤世嫉俗。他们有着改变其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的强烈渴望。然而,在正常的向上流动渠道被阻塞的情况下,他们这种强烈的渴望就会造成心理失衡。生活的艰难,对前途的绝望,极易使他们产生反社会情绪,进而铤而走险。
杨福拽说:“相比城里的孩子,农民工子女容易引导。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杜绝他们犯罪,恐怕短时间解决不了,因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从农民工的角度来说,应该让政府对农民工重视起来,改善农民工的待遇,不要歧视农民工,关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关注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化改革中的心理承受和宣泄方式,提供诉求渠道,完善对他们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从教育层面来说,应该努力改善农村的落后教育面貌。” 口文/本报记者高瑞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