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送王船”民俗昨在曾厝坩安海边演绎
早报记者林泽贵文/图
昨日下午五时许,一艘七米多长的“王船”,在厦门曾厝海边化火焚烧,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送王船”习俗举行的仪式。
化火前先出巡
经过祀王、请示神明、祭祀、普度等一系列仪式,昨天下午3时左右,“王船”开始出巡。沿着大学路、海洋三所、白城一带,步行近两小时,“王船”被送到曾厝圣妈宫旁海边。
舞狮、舞龙、大唐盛世大开道、凤凰点将大鼓钹、大鼓凉伞舞蹈、车鼓弄、扮“八仙”等9个“阵头”(表演队伍),近300人,200米长的队伍,为“王船”开道引路。锣鼓喧天,甚为壮观。
化火近三小时
昨天下午五时许,主持点火,“王船”在海边化火焚烧,民间称之为“游天河”,有别于把“王船”放到海上漂流的“游地河”。“猪头五牲”等祭品,一筐筐地“献出”投入海中。在场的不少渔民、信众,都虔诚地跪在海边祈求平安。“王船”化火近三小时,船桅倒下,全船烧尽。等王船烧成灰后,正好海水涨潮,将船灰淹走,祭品全部送给了祭祀对象。
“送王船”,也称“送王”、“烧王船”,厦门地区俗称“做好事”,是长期流行于闽台渔港渔村的民间习俗,意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告慰遭遇海难的英灵。这一习俗于今年年初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台胞主持盛典
此次盛典由厦港籍台胞阮过水当任主持,他的家人和不少台湾同胞昨日特意到厦门,参加了这项民俗典礼。
厦门港每届举行“送王船”都有台湾同胞到场参与,1995年首届恢复该习俗时,即有台北、台中、基隆、台南等地数十位同胞到场参与。今年已是第五届。
“王船”揭秘
形似古代官船
跟上几届一样,本届“王船”依然是一艘真材实料、精工细作的特制木船,全长7.36米,最宽处达1.76米,大小堪称历届之最。这艘“王船”不仅能下水,而且美轮美奂,即使终将焚烧,因被两岸人寄予美好愿望,其无形价值远远高于真船。
思明区文体局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负责人陈重艺介绍,一艘“王船”造期一般为一个月,但本届“王船”在两个月前就已经神秘开工,当时龙珠殿还特地请来两位惠安师傅。建“王船”要在固定场所,叫“公馆”。造船时,只有造船师傅和穿红衣的管理人员才能进,其余人员被告知不得入内。
特别的是,别处地方造的船近似内港讨海渔船形状,厦港“王船”形状却更像古代官船,更威武,更大气,渔民们称其像是外港“关帝爷船”。
据介绍,今年厦门港建造“王船”,选在秋高气爽的农历八月十六进行。建造之前先买“签”(即“王船”之龙骨),而后“踏签”(即安龙骨)开工。“踏签”应先祭拜龙神,再“压东西”,就是把“五宝”(金、银、铜、铁、锡)、五谷(稻谷、豆等)、五色线(红、黄、黑、绿、白五种颜色的线)和香灰,放进龙骨里面。
造价超五万元
“王船”的构造,让人叫绝。船的尺寸、结构,都和真船差不多,船桅、船帆样样齐全。船桅有三杆,船帆共五张,其中有被称为“搏仔”和“三角粽”的三角形机动用帆各一张,在无风或风小时张挂可提高船速。船头正面装着一个狮子头,左右各插“青龙”、“白虎”旗;船尾正面画着龙,船上前后还竖着“代天巡狩池府千岁”红色号旗,天将、水手等约60个纸人被固定在船上。陈重艺说,“王船”其实就是一艘可以下水的真正的小渔船,且建造得比普通的小渔船更引人注目。
不过,渔民们说,“王船”开销可不小,单是造船和油漆工料钱就要五六万元,整个活动得花费约十万元,近几年陆续有人志愿出钱投入,就连彼岸的台湾同胞也相继前来出资参与。
民俗溯源
“送王船”送谁
陈重艺介绍,厦门港渔区(现为思明区厦港街道辖区)形成于明代末期,目前有渔民家庭1000多户。据一些老人说,这里的“送王船”民俗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明末,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上个世纪40年代特别盛行。那时,仅“王船”建造工作就要由13位年长者主持。为求吉利,他们不能回家,还穿着统一制服管理现场。每次活动期间,本港渔船都返回沙坡尾,送“王船”时,仅4人抬的“虎头辇”轿就有五六台,场面壮观。
目前,厦门一些沿海村落还保留着“送王船”习俗,其中以同安西柯镇吕厝村、海沧钟山村和湖里钟宅村三个地方的活动规模较大。在岛内老城区“送王船”就仅有厦门港渔区。
根据原厦门市群艺馆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采写的资料,送王船是送“代天巡狩”的王爷。关于王爷的传说则尚无定论,最早的可追溯到明初,最晚也到清代雍正年间。
厦门港的一些老渔民说,这种习俗是通过祭海神,祭悼遇海难的英灵,祈求海上靖安、渔发利市。但也有的渔民说,送王船习俗糅合了王爷(郑成功)的信仰。厦门、台湾两地渔家素来交往密切,民俗信仰相同。入清以后,台湾渔家奉祀郑成功,民间以之作为代天巡狩的神而奉祀,并造“王船”送之入海。此民俗也由台湾传到厦门港,所以,厦门港“送王船”系民间为表达对郑成功崇拜的一种做法。
可是,专家对此却持异议,福建省民俗学会常务副会长、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石奕龙教授认为,王爷应该不是指郑成功,因为相当于明代末期的文献就记载了王爷,而荷兰人踞台时就在海上看到了王爷船,均早于郑成功收复台湾。
新闻背景
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原生态民俗亟须保护
陈重艺介绍,自1995年恢复“送王船”习俗,厦港近年已送过四次“王船”。1995年,首次恢复“送王船”民俗,比较低调,没有请表演“阵头”。到场的人非常多,台湾台北、台南、台中等地的香客四五十人前来参加。王船直接在沙坡尾的沙滩上焚烧。
1998年第二次,2001年第三次,都是在沙坡尾造船、举行仪式,并请了舞龙、舞狮等“阵头”。由于沙坡尾近海一侧已经建起海堤,于是“王船”送到曾厝圣妈宫旁海边焚烧。
2004年第四次。参加这次“送王船”的人较前几次略少,但仍有专程从台湾来的香客,场面依然热闹。
据资料显示,厦门“送王船”仪式在上世纪50年代因“破除迷信”受到限制,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被取缔,完全处于销声匿迹的境地。现在随着环境的宽松和对传统文化的日趋重视,这一祭祀仪式已经可以公开举行,而且规模颇大。但是举行这一仪式的都是农村,随着不可避免的城市化进程,这一传统仪式还是面临消亡的危险。再加上懂得这个仪式原始风貌的老人逐渐过世,仪式中一些传统技艺后继无人,“送王船”仪式的简化或变异也在所难免,因此还是需要进行保护、发掘和整理,以真正恢复其原生态面貌。
“池府王爷”的传说
厦港“送王船”都由龙珠殿举办,龙珠殿供奉的“池府王爷”,是同安马巷池王宫的分炉。
专家介绍,池王爷名然,字逢春,原籍南京,明万历三年,武进士,为人耿直,居官清正,后任漳州府道台。相传,他途经同安马巷小盈岭,路遇往漳州播撒瘟疫的使者,为拯救万千生灵,设计智取瘟药自服而死。玉帝感其德,封其为代天巡狩,并委派在马巷元威殿为神,后加封为总巡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