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罗湖)首届粤剧节圆满闭幕
海内外粤剧发烧友齐聚深圳交流岭南文化精髓
本报讯“连续三天的演出,场场观众都爆满,我们真是没想到粤剧在深圳能有这么好的群众基础。”来参加深圳(罗湖)首届粤剧节的欧洲粤剧研究会联合总会会长彭溢威激动地告诉记者,“我一定要邀请深圳、广东的粤剧社到巴黎去演出,让欧洲人欣赏到岭南文化的独特和精髓。 ”
昨天下午,是本次粤剧节的最后一场演出,从下午1点一直演到晚上6点多,共演出了12场戏。“连续演这么长时间,是很少有的,观众太热情了。”深圳粤剧粤曲学会会长陈志超告诉记者。本届粤剧节专业演出了4场,58个节目,每场观众都超过1200人。而17日、18日在罗湖文化公园组织的大家唱活动,从上午10点开场到下午6点闭场,都是一个连一个的登台,最大的演唱者已经是86岁了,最小的23岁,不仅讲粤语的上台唱,一些不讲粤语的也登台展喉,由于太踊跃了,主办方为了让更多的人有参与的机会,只得将每人的演唱时间缩到8分钟。
台湾锦绣曲艺团的邝少真欣喜地说,两天的交流,虽然大家都是非专业团体,但学到的东西非常多。“通过这次交流,我更切身体会到了什么叫祖国,什么叫大中华!”粤剧不仅仅是一个戏剧,在海外流传这么广,要通过这个媒介、纽带,团结更多的华人华侨,爱乡爱国。
本届粤剧节组委会副主任、市文化局党组成员、副巡视员李南生说,首届粤剧节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振兴民族文化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本次粤剧节,采用政府推动、协会承办的方式,把岭南文化的精髓粤剧,更广泛地进行了宣传、交流。场场爆满,说明粤剧这一古老而又传统的剧种引起了观众的参与和认同。文化部门将继续协同各方面,对其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弘扬,使更多的人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要逐步把粤剧节打造成为一个民俗节庆,推动群众文化进一步发展。
市文化局社文处处长杨素贤认为,粤剧有着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已经被列为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届粤剧节政府合力推动,群众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粤剧要发展,必须要有群众基础,大家欣喜地看到,在深圳,罗湖的粤剧群众基础相当好,并且有学校进行粤剧培训,政府将鼓励粤剧粤曲协会做好培养青少年的工作,以举办粤剧节为契机,推动粤剧向群众性、广泛性发展,让粤剧节永不落幕。要继续办好粤剧大家唱、开好粤剧讲座班,相信下一届会有更好的突破。
罗湖区文化局局长罗学怡说,市里将两年一届的粤剧节确定为品牌文化活动,粤剧需要弘扬、传承、宣传,而粤剧节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罗湖通过举办两年粤剧节,探索了一些主办大型文化活动的方法,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后,以后会一届比一届好。罗湖将继续办好粤剧节,邀请粤剧名家和省专业团体来演出,延长粤剧节时间,让粤剧节下社区,提高粤剧节的档次和专业性。
深谙客家山歌的罗湖区文化局副局长郑刚坚表示,我市提出文化立市,今年又是基层基础年,举办粤剧节,让广大老百姓欣赏到不同地方的粤剧表现风格,就是为群众办的一件非常实际的事情,也是对文化传承做的具体工作。一个作品离开了群众,就没了生命力。来自越南的剧团邀请深圳的粤剧社团到越南演出,说明了世界华人的参与性。通过举办粤剧节,也改变了她对粤剧的看法,感到粤剧的包容性很大,在文化公园里场场爆满的演出,更让她觉得粤剧并不是没有生命力。罗湖要办更多的粤剧社,让小朋友参与,让有太阳升起的地上,就有粤剧。
来自香港的粤剧社社长告诉记者,过去唱戏的是卖唱,现在是买唱,赔钱让别人听。粤剧粤曲要发扬,必须扎根群众。
市粤剧粤曲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协会会同市群众文化学会等单位成功主办了这次粤剧节,实现了两年三个飞跃,即从2004年成立时举办罗湖区粤剧节,到去年创办全市性的罗湖桥杯粤剧大赛,再到今年举办的吸引海外社团参加的粤剧节。今后协会将在政府主导、社团运作、群众参与的模式下,更好地办好粤剧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