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下称“北师大”)借着第七次作代会闭幕的时机,邀请到了莫言、苏童、牛汉、刘恒、毕淑敏、伊沙、陶然、任洪渊等8位从北师大走出,而今活跃于当代文坛上的校友作家做客北师大。
回忆是校友作家们最大的主题。 作家陶然还记得“启功先生当时是穿着黑棉袄给我们讲的《红楼梦》”。诗人任洪渊依然记得:古典文学课上,李长之先生穿着当时文人常见的灰色布长袍,挟着书本走上讲台,动作因关节炎而带着卡通式的僵硬,开口就是:“我,李长之,就是那个二十多岁就写了《鲁迅批判》的人。”
诗人伊沙说“文学带我回家”,从进入校园开始,他就有意识地去寻找熟悉的景物,他对作家和学校的联系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是一种“认同”,“大学是一种氛围,苏童最早的一批粉丝中就有北师大的学生,是他们目睹师兄的成长。”对于伊沙自己来说,如今以校友的身份再度与牛汉等人相认,也是一笔财富,“因为母校是不可以改变的”。
1980年考入北师大的苏童毕业以后是第一次回校,他用“近乡情更怯”描述对母校的复杂感情。在之前,他重走了校园,从面向新街口外大街的东门进入,行走在那条从前常走的路上,走过熟悉的建筑时他感觉自己还未曾离开,直到看到周围都是陌生面孔时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毕业了,“学校像一个河床,自己是刚流过河床的一滴水,但很少人回过头来描述河床。”
有着相同感受的是毕淑敏,她说回母校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看到熟悉的建筑会有回忆,提醒自己已经过了很久很久,只是在看到老师的时候还是紧张,因为怕被寄予太多的希望。”
当天下午是校友作家与学生的交流,可容纳400人的敬文讲堂座无虚席,没有座位的学生索性席地而坐。一位大三的学生表示,自己看书的时候,习惯性地会先翻到作家的简介,如果是自己的校友,自然是分外地惊喜,也会特别地留心,这次才知道莫言、余华也是北师大的校友,心里就多了一份亲近。
令人称奇的是在读者代表发言的环节,竟然演了一出“认故”的剧目。现为北师大大四学生的读者代表苗同学在介绍中说,自己曾经因为仰慕苏童而选择了报考北师大。而接下来苏童也回应说,自己在几年前收到过一个四川姓苗的读者的来信,当时还回信谆谆教导她高中时代不要看小说,这种巧遇,让苏童称奇,在场的学生也报以热烈掌声。
北师大的童庆炳教授援引《现代汉语辞典》中“母校”的定义,他解释说“母”字条下有22个词,最重要的就是“母亲”和“母校”,“母”有种子的意思,是果实的成熟状态,回校就是回到种子撒播的地方。以高校为中心而聚集起的作家群落,将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性划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