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十九间半”甘家大院为人所熟知,但距离它仅几步之遥的南捕厅王公馆却鲜为人知。这里曾住着民国著名律师王炳钧,当年,王大律师的父亲过世,孙科、于右任等48位民国政要亲笔写来唁词,周恩来总理也和王律师私交甚好。昨天,记者见到了他的二儿子王正铨老先生,他深情地摩挲着59年前的珍贵墨宝,感慨道:“我希望和父亲这些海内外友人的后代再联络上,这也是父亲的临终遗言。”他透露,最近有博物馆找上门,希望能将这些手札向世人展出。
周总理曾密访“王公馆”
王公馆在南捕厅24号,甘熙故居的斜对面,中西式花园楼房,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期,历经战乱,已不再气派。记者看到,这座洋楼原来是单门独院的,但是如今大门已不复存在。楼房的外观没有改变,二楼和三楼现在用作某工厂的职工宿舍。王正铨和家人住在一楼,门窗和地板还是原貌,房顶很高,门窗雕刻也很精致,显示出昔日的显赫。院子里种有石榴、梅花和垂丝海棠,树龄至少有百年。
王正铨回忆道,父亲当年受周恩来的嘱托,在法律界人士中秘密开展反内战工作,并对受迫害的中共及爱国民主人士进行营救。周恩来曾经多次秘密来访,并留下在王公馆吃饭。王炳钧还与多位中共领导人和社会进步名流人士有着多种形式的交往联系,如与陈毅、李克农、胡乔木、乔冠华、黄炎培、沈钧儒、史良、章士钊、江庸等。因此,南捕厅这条知名的南京“老小街”还因为有“王公馆”而具有革命历史价值。遗憾的是,这座民国建筑并未列入文保单位。
曾保存100多名流手迹
1947年,王正铨的爷爷去世,多位民国军政要人题写挽联或悼词。记者看到这些是用毛笔题写在私人或政府机关的便笺上,多为“典型犹在”、“哲人其萎”等褒扬之辞,有于右任、孙科、陈果夫、陈立夫等48个名人,个个地位显赫。
王正铨的爷爷是一个秀才,民国政要为其题字当然看的是王炳钧的面子。王炳钧是民国著名律师,因担任国民政府各衙署以及政要名流们的法律顾问而和军政大员们交情甚笃。王正铨说,当年发丧时从内桥到菊花台一路戒严,时任南京市市长的沈怡亲自题写讣告,众多与王炳钧交好的社会名流纷纷前来吊唁。这些手札是当时民国丧葬礼仪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王正铨说,当时这些唁词中还有蒋介石和李宗仁写来的,有100多件,后来文革时被抄了家,还回来的时候就剩48份了。
秦汉带走其父手迹复印件
记者注意到,这些手札中著名将领孙元良将军的悼词字数最多,王正铨说,“他和父亲私交甚好。”孙元良的儿子就是台湾著名艺人秦汉,十多年前秦汉来到南京参加影片《南京大屠杀》的首映式,经过媒体的牵线,他俩终于相见,看到父亲的手迹,秦汉十分激动,特别复印了一份,带回台湾。
后来,王正铨又与民国著名农史专家唐启宇的后人联系上了。此时,王正铨深深感到这些手札不但对自己有意义,而且也是许多民国名人后代们寻找的。他告诉记者,曾有人出天价要买这些手札,但这些他父亲在世时珍藏的物品,自己是绝对不会卖掉的。现在他想把它们和父亲的人生经历合在一起出书,并在适当的时机举办一次展览,“很多名人后代都在海外,也有不少在台湾,通过手札,我希望能促进海峡两岸的友好关系。”本报记者徐兢
资料
王炳钧,字亚丹(1900年-1964年),江苏省盐城人,毕业于江苏法政大学,于1925年开始执业律师,并很快成名,在民国时期,他曾担任著名的乙和祥盐店、江苏省警察厅、国民政府实业部、铁道部等国家机关和众多知名人士的法律顾问,是当时全国法律界的头面人物。他曾经创办了南京实用法律学校,自己出任校长,培养了不少法律人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