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现今的投资者来说,非洲充满希望。
新华社记者 袁晔 摄
在过去的14年里,东非国家乌干达经济发展迅速,GDP年均增长超过6%,绝对贫困人口比例从56%减少到38%,一跃成为非洲“脱贫明星”。现在,除了脱贫,更多的乌干达人心中还有一个更强烈的愿望———致富。而乌干达人理想的嬗变,折射了在全球化时代非洲人对经济发展的新看法。
近水楼台卖花郎的“示范店”
创业初衷
原本用作“甩库存”的小店,生意竟越来越好,这才让店主猛然醒悟,虽然乌干达每年出口到海外的鲜花价值上亿美元,但当地市场的需求却少有人关注,外国人要买花就非得去屈指可数的一两家大商场。
经营前景
目前,一枝玫瑰在荷兰市场能卖10到12美分,但在美国市场却能卖到20美分,此外乌干达花卉进入美国市场还可享受免税与不受配额限制的待遇。今年1月,第一批50多万枝水培玫瑰从这里起航,运往迈阿密。
科罗罗是位于坎帕拉一座小山上的外交使团区,这里开着不少餐厅与超市,在山下的餐厅与超市之间,一家花店的生意格外好。不少在此生活的外国人常常挤满不足6平方米的小店。
刚三十出头的店掌柜威穆伦迪忙而不乱,一幅驾轻就熟的模样。穆伦迪家有一个占地20多亩的鲜花农场,每年出产的玫瑰花大都出口到欧洲市场。“那还何苦开这样一家小店?”对于记者的疑问,他笑笑说:“开店纯属偶然,每年按合同供货后,剩下的鲜花总是白白烂掉,索性在这个外国人多的地方开家花店。”
问到离开农场经营花店是不是有点“丢了西瓜捡芝麻”的意思,穆伦迪认真地回答:“花店已经成了我的展厅,如果有哪个潜在大客户看中我的鲜花,也许一笔大订单就在不远处等着了。”
随着鲜花种植业近年来在乌干达不断发展,定位海外市场的鲜花农场已有20多家,农场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虽然国际市场对鲜花的需求一直旺盛,但欧洲花卉市场渐趋饱和,价格不断下挫。这也使得一部分农场将眼光转向欧洲以外的市场。
乌干达花卉出口协会下一步计划以迪拜为中继港,将鲜花打入远东市场。如此看来,穆伦迪在使馆区开“示范店”的做法,倒是一个先占“近水楼台”的高明之举。
潮流时代 网吧火爆赚钱难
创业初衷
到今年9月份,乌干达全国上网人数已超过50万人次。2000年底时,这一数字仅为4万人,占其2000多万人口的0.17%。现在,乌干达2.08%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超出非洲地区1.5%的平均水平。
经营现状
来的人一多,大家都开始抱怨速度慢,但没办法,一条专线最高提供256k的速度,这样月租费已达900美元左右,不可能再拉一条。
在热闹的市区另一角,一家网吧醒目的招牌吸引着过往行人的注意:“特惠!上网第一个小时免费!”网吧一共只有20多台电脑,由于正值“促销”,仅有两三台电脑空闲着。在坎帕拉,这样的网吧不少,只是网吧的招牌虽新,电脑却大都是从二手市场淘来的,配置也只能说还过得去。
但网吧的经营者,32岁的乔弗瑞马林加却连连叹息。因为东非是世界上惟一没有光缆连接的地区。要连接到互联网,就不得不由通讯卫星经欧洲中转,每年仅此一项,成本就高达4亿美元。高昂的费用限制了网民上网、宽带普及。
比起网速慢,更令马林加头疼的还是24小时一轮的错峰限电。“虽然我这儿有一台发电机,但是快要涨到一美元一升的柴油实在太贵。如果发电维持营业又不涨价,那肯定亏本;可一旦涨价,就会损失客源,更不划算”,马林加感到左右为难。
自主品牌 穆因戈的咖啡馆
创业初衷
乌干达每年出口价值上亿美元的咖啡到欧美和周边国家,既然这儿的咖啡在国际市场都被认可,为什么不深入地开发它的价值,做出自己的品位和品牌?
独特风格
咖啡馆的装修上下足了功夫。不足50平方米的店面,摆放着沉重、却带着粗犷气息的红木圆桌。透过桌面的玻璃往下看,或是雕刻的非洲民俗图案,或是散落的各种咖啡豆,有的则摆满不同国家的货币,其中还有几张人民币。
清晨的凉意还未散去,一家不起眼的咖啡馆里,三三两两的顾客已经快要挤满并不宽敞的店面。一推门,阵阵咖啡香气扑面而来,令人精神一振。
这家位于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商业区的咖啡馆开张快8年了,除了周围银行、公司、政府机构的上班族常常光顾之外,还有不少远些的顾客专门搭“摩的”来喝杯咖啡,再匆匆离去。
46岁的店主彼得·穆因戈在经营这家小店之前,曾在咖啡园里种过咖啡,在贸易公司做过业务员,最后用多年的积蓄开了这家咖啡馆。
在他的咖啡馆里,一部咖啡研磨机与一部打包机摆在服务台里,这样他的“自主品牌”咖啡就可以在现场研磨、分装、塑封后,卖到狭小咖啡馆之外的千家万户,也许还能搏出一片更大的市场。
据《环球》报道
(黑龙江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