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建设银行16日否认隐瞒不良贷款,并称这种说法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此前出版的《纽约时报》报道说,建行在上市前曾隐瞒了30亿美元的不良贷款。
这篇题为《冷眼旁观中国负担沉重的银行》的报道称,一位建行的前职员因为坚持反映不良贷款“因言获罪”,并在离开建行后“爆料”。不过建行有关人士则表示,这位前职员是因不能忠实履行职责而被解雇的。
报料给《纽约时报》的前建行职员一直是一个神秘人物。为此,记者兵分数路,在北京和江西等地做了细致的查访,最终确认,这个报料者,就是曾经在建行风险管理部任资深顾问的美籍华人邓凯。对于报料者是否邓凯,建行方面未予置评。
曾与花旗有经济利益摩擦
邓凯,1962年生,44岁。祖籍江西省万载县。邓凯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据本报调查,邓凯从小随父母在南昌灯泡厂长大,有一个哥哥。1978年,15岁的邓凯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82年7月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户籍所在地江西南昌的华东交通大学基础课部(现在是基础科学学院),任数学专业助教。 华东交通大学的档案资料显示,1984年9月,邓凯顺利考取北京大学数学系研究生。1987年7月毕业后回到华东交通大学。但仅两个月后,他就离开了华东交通大学,自费赴美留学。
1994年,邓凯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根据邓凯在不同场合的自我介绍,他曾先后在汇丰、花旗任职,担任高层管理人员。不过据知情人士透露,他在花旗和汇丰银行的职位,属于一般工作人员。 图:建行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最早上市的,也正因为如此,所谓的“隐瞒不良贷款事件”格外引人关注。
据记者了解,邓凯之所以会离开花旗银行,是因为与花旗之间产生了经济利益上的摩擦。
知情人士称,邓凯在花旗时,曾向花旗高层提出了一项银行卡方面的计划,花旗高层口头允诺邓凯,项目成功后给其8万美元的报酬,但项目成功后,花旗并没有兑现8万美元的报酬,邓凯因此与花旗对簿公堂,最终双方以私了结束,邓凯也获得了他个人比较满意的结果,不过之后他就离开了花旗。
今年7月被建行解雇
邓凯的回国经历也是非常奇特。2004年4月,邓被时任建行董事长的张恩照作为海外专业人员聘任,担任建行风险管理部资深顾问,合同聘任期为4年。对于回国效力,邓凯自称其在美国几个世界一流银行的工作经验和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是他工作能力优异的表现,邓本人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我回国的目的,就是要为中国的金融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但熟悉邓凯的人士表示,在赴建行各分行视察时,邓凯的热情几乎全部倾注在找女朋友和购买住房的事情上,每到一地,就要求当地的分行为其介绍女朋友并推荐比较好的房地产项目。目前,邓凯在北京有自己的住房,他母亲曾一度随他在北京居住,后因生活不习惯又回到南昌,因此邓凯在南昌为其母亲购置了一套住房。
对于邓在建行的工作,一位曾经在建行担任中层领导的人士说,邓凯在建行和领导与同事都不大合得来,他自己也觉得不受重用。
2005年建行年终考核时,邓凯被评为C级(相当于不称职)。2006年7月6日,建行正式解除了和邓凯的劳动合同。
多次要求建行给待遇
根据建行新闻发言人的描述,这位前员工从2005年8月以来,在多次给管理层要求提高职务和待遇方面的信函和电子邮件中,又对两个分行的贷款分类提出疑义,声称“如果本行能够满足其职务和待遇方面的要求,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本行不满足其要求,就将与美国银行、《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联系”。
在被建行解聘后,邓凯回到美国。他指称“中国建设银行上市前有意隐瞒30亿美元不良贷款问题”,随后向建行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恢复工作并给予新的工作岗位,并签订新的劳动合同;二是解雇可以,但必须给予满意的补偿条件;三是如果建行拒绝上述两个条件,他将选择通过律师将建行以及其风险信贷部门在上市前夕伪造不良贷款的情况发给《纽约时报》等媒体并联系美国银行CEO。
建行拒绝了邓凯的要求,邓凯随即将其认为掌握的“证据”告诉了《纽约时报》。
记者一直通过各种渠道,试图联系目前在纽约的邓凯,但至今还没有结果。
关键在于是否有意
建行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上市,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最早上市的。也正因为如此,所谓的“隐瞒不良贷款事件”格外引人关注。
《纽约时报》援引匿名的前建行风险管理部资深顾问的话说,建行曾在上市前向外部审计师有意隐瞒了30亿美元的坏账。根据《纽约时报》的描述,2004年7月间,这位前顾问曾在建行北京和天津的两家分行调研,发现了这一情况,并向当时的行长张恩照和风险管理部门反映。
在报道刊出后,建行新闻发言人第一时间即声明称,所谓建设银行发生过有意隐瞒不良贷款的说法是缺乏事实依据的。
一些业内人士也认为,这一说法是不合逻辑的,因为“向外部审计师隐瞒”等于说是“偷扒窃能手的钱包”。国际一流的会计师事务所,竟然能被银行的两家分行骗了?况且还有美国银行的尽职调查。这显然不太合常理。
建行有关人士认为,任何一家银行对不良贷款的看法肯定有争议,而且贷款质量也是动态变化的,事实上有的关注类贷款的质量会下滑,也有的会向上迁徙,不能否认会有新的不良贷款产生。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意隐瞒”。建行风险管理部有关人士说,建行鼓励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对贷款分类有不同看法。但建行有一套较完整的机制来解决对分类的不同看法,一是制定了贷款分类必须遵守的分类标准和经过的五个步骤;二是有专门的人员对分类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三是聘请外部审计师进行审计,由外部审计师来确定分类结果;四是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对毕马威进行监督,监事会对审计结果也发表意见。
《纽约时报》的报道称,对于建行前职员反映的情况,建行的外部审计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对此没有做评论。
记者此后向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建行上市主承销商之一的中金公司以及参与建行上市承销工作的其他投行人士了解了情况和看法。上述各方均认为,出现这种“有意隐瞒”情况是不可能的,既然聘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就是为了防止被审计机构有意隐瞒,特别是30亿美元这样的规模,要瞒过国际知名、经验丰富的独立会计师事务所,更是不可能的。建行上市还有摩根斯坦利的把关,摩根斯坦利是建行IPO的主承销商,它也要为自己的声誉负责。
《纽约时报》称,这位建行前职员同时把举报材料交给了美国银行。美国银行是建行的战略投资者———持有建行8.52%股份并享有19.9%期权。美国银行在参股建行之前也做了尽职调查,他们表示,相信自己的尽职调查。
中金公司的有关人士表示:“在我的了解中,海外投资人更关注的是公司治理结构,不良贷款已经是第二位了。不存在为了上市调整不良贷款的可能,逻辑上和实际工作中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更何况外部审计是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的。在通往国际资本市场的过程中,建行经过的‘检查’可以说是一道又一道,怎么可能允许造假的存在呢?”
建行上市前公布的招股说明书,先后披露了2002年末到2005年6月底的财务数据,都经过了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并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按照《纽约时报》的报道,这位建行前职员是因为坚持原则而“因言获罪”,不过根据调查,事实并非如此。
据建行方面的人士透露,作为海外专业人才引进建行的这位前职员,实际上是由于当时的主要领导人未经认真了解其过去就职情况就直接同意聘任,严重违反有关的制度和程序。
做出这一决定者正是时任建行行长的建行前任董事长张恩照。这位前职员也一度以张恩照私人顾问的身份自居。《纽约时报》的报道也说,他向张报告工作。不过建行称:“这完全是不存在的。”
该前职员给建行管理层的信件和邮件显示,所谓两分行隐瞒不良贷款的事情,在此后两年中,还曾多次出现在他发给建行负责人要求给予他升职及加薪的信函和邮件中。他向《纽约时报》报料,也是与他所提出不合理的升职和加薪要求未被接受之后。
2006年7月,建行正式与其解除了劳动合同。
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建行一直没有披露这位前职员的姓名。建行新闻发言人称,对于内部的管理事务及该员工的个人信息,建行还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因而一直没有将其公布于众。
“国家注资后对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不良贷款问题都很关注,如果说现在海外投资人对不良贷款问题还关注的话,他们更关心新增的不良贷款是否会增加,但在最近一年的时间中,这种担心也逐步减弱了。”中金公司参与建行承销的人士说。(摘编自《经济观察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