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杏花村
作者:黄文华
踏上宽阔的盘山公路,我又来到了富有诗意的杏花村。
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土坡上,勤劳的父老乡亲们正热火朝天你追我赶地种植茶油树;蔗地里,笔直挺立的甘蔗在寒风中越发青翠;板栗林虽然已经全都落叶,但那秃顶直的树枝却不畏寒冷的北风,傲然伫立在寒风中……
离开杏花村多年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当年的杏花村。 但是,儿时的玩伴及父老乡亲都围着我,把我这个“老杏花”当成贵宾,向我讲述了这些年来杏花村的巨大变化。
杏花村是桂西北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虽然有着像诗里一模一样的名字,但这里高山连绵,长期以来交通不便,要到乡里的集市要走上五个多小时的山路,村民们的生活也非常贫困。6岁那年,我被托付在外婆家,并在那里度过了一年的小学生活,那时的杏花村大部分是茅草房,平时吃的全是玉米粥,能吃得上一顿米饭都已经小孩子们的小节日了。
在我的记忆中,杏花村的饮水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老大难问题,村里的人每天傍晚或早晨都要挑着木桶走20多分钟的路到小溪边挑水,要挑满一缸水需要花3个小时的时间。村的东头那两间破败不堪的小瓦房就是村小,青天碧日,在房里到处可见太阳的光斑;暴雨倾盆,里面就变成了小鱼塘。
我12岁离开家乡到外求学的时候,杏花村的村民们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贫困生活。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政府“村村通公路”的正式实施,村民们很少见到的汽车才开始进入大山中的杏花村。
随着公路的开通,外面的发达的信息开始涌入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村民们开始大力发展茶果种植和七里香猪的养殖。漫步在绿树浓荫的村边,一个个茶果园正在争先恐后的散发着沁人的香味。听儿时小伙伴的介绍,现在每家至少有15亩以上的茶果园,全村50多户都养殖远近闻名的七里香猪,人均年收入已经接近3000元。
离开杏花村多年的我,由于在一直在外求学、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再回来过,朴素的村民们对我的带来十分的热情。吃晚饭的时候,我才发现桌上的菜十分丰富,香猪肉、鸡鸭肉、鱼肉……。我顿时想起以前的玉米粥,简直不敢相信此时的我是在杏花村吃晚饭。
吃过晚饭,村里的大爷请我看电视,这是一台25村的长虹彩电,电视里正在播放杏花村大力养殖香猪脱贫致富的新闻。大爷一边看一边眉开眼笑,显得多么幸福!正当我们看得入迷的时候,“呤、呤……”电话响了,我才发觉,家里已经安了电话机!原来“村村通公路”之后,政府又进行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村村通电话”大会战,目前全村几乎每家都安上了电话机!
更令我难以置信的是,昔日因信息不灵自我封闭的村民勇敢的走出大山,在县城投资办厂。
第二天,我要离开杏花村回城上班,全村的村民都自发来相送。握着父老乡亲粗糙有力的手和还暖暖乎乎的红鸡蛋,我感觉我流动热血的脉搏在激烈的跳动!“你会再回来吗?”看着他们疑惑、期待的眼神,我使劲地点点头。在踏上村里专门用来送我的微型农用车时,我早已泪眼模糊,说不出半句话。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梗在心头:愿杏花村在新农村的建设大潮中早日实现小康!愿父老乡亲们早日过上幸福的生活!
汽车在宽阔的盘山公路上飞驰,我的心情特别舒畅。伸向远方的路如烟消云散的早晨更加光明。记得十几年前我是骑马离开这里的,可如今,我坐在车里奔上了盘山公路。到山顶时,我再次回头望去,只见最高的小学教学楼与村民们的楼房矗立在大山中,相映成趣,好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看着大山深处的杏花村,我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悄悄地兴起。 (责任编辑:王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