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特约记者刘春斌通讯员金霞)一块白色幕布,约高3尺、宽5尺。灯影下,伴着天门渔鼓婉转飘逸的唱腔,一个个剪纸般的人物闪亮登场。白幕前,观众越聚越多,不时鼓掌叫好。这是昨日天门城区一戏馆内的热闹场面。
据天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陶国威介绍,这就是天门皮影戏,由于在首届中博会上表现抢眼,它引起了广泛关注。日前,央视老故事频道发来邀请函,邀请天门皮影戏演出团赴京演出。该市计划明年1月组织皮影艺人进京,展现这种古老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天门皮影戏起源于唐代,兴于明末清初。据该市群艺馆馆长朱国宏介绍,与潜江皮影戏的“鸡鸣腔”不同,天门皮影戏是“渔鼓腔”。天门渔鼓,是演唱者用牛皮和竹筒做鼓敲打,边敲边唱的一种民间传统曲艺,天门皮影戏将这一曲艺融入演唱之中。在演唱过程中,艺人们还根据观众的要求,巧妙地将《正月望郎》、《双探妹》等100多种群众喜爱的天门民间小调穿插其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天门皮影在雕刻工艺上也有创举。天门市群艺馆原馆长杨泰山说,江汉平原皮影艺人演出的皮影源于潜江的“汤格”和“郭格”,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逼真生动和影大见长。上世纪50年代,天门皮影名艺人杨双林师承“郭格”创始人郭大彪,由于他兼通戏剧,熟悉舞台脸谱衣冠,他雕的皮影较汤、郭两种格谱更细致、逼真。
如今,尽管受到各类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但天门皮影戏在城乡仍广受追捧。目前,常年活跃在天门城乡的天门皮影戏班共有5个,艺人有30人左右。
在天门城区有3个固定的皮影戏馆,个个兴旺,每天日场有300多人看戏。在该市彭市、杨林、石河、张港等地,办红白喜事请皮影戏班助兴蔚然成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