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1日电 《中华工商时报》今天刊文指出,今年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的基本论调让人乐观。但令很多人不解的就是,货币政策中某些手段很明显是有过度使用的嫌疑,比如准备金率的调整,而另一些该用的手段如加息却被搁置。
日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在深圳召开的一个论坛上说,加息在中国总是能遇到“太多的阻碍”,总有“国有大企业、证券公司和某些部门等等,相关利益人都联合起来反对加息”。
文章指出,准备金率的连续三次上调,一般老百姓以及很多投资者都没感觉到太大影响。原因显而易见:仅从银行间基础货币的角度进行调节虽然能避免有可能的震荡,但在流动性普遍泛滥和投资居高不下的时候,其作用实在有限。
而利率调整,也就是通俗而言的加息,则应该是更为理性的调节手段。
文章强调,如果不通过上调利率提高资金价格和信贷成本,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冲动就难以得到根本遏制。从最新的统计数据来看,通货膨胀压力仍存,因此,通过利率手段应该是最为有效的。
文章提到,美联储历史上最有贡献的人是前任主席格林斯潘。他的特点就在于,能随时通过相机抉择手段,在第一时间用加息手段来熨平经济波动,在经济过热有苗头时就调整利率进行调控,而非等到真正过热时才调,辅助的则是公开市场操作,至于准备金率,是非常少用的。
或许有人会反驳说,在中国,由于出资人缺位,很多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很低。但是,这种情况仅仅是理论层面而已,正如樊纲所言,正是“国有大企业、证券公司和某些部门”是加息的利益攸关者,从而利用自身影响力反对央行进行的利率干预。
文章最后指出,可见,利率变化必然造成资金成本改变,这普遍适用于所有性质的投资,并非某些人坐在书屋里以国有“非公”进行区别。而有些国有企业,或经济管理部门,有时却成为了社会总成本的麻烦制造者。(张立栋)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