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黄河源(上)
导视:
探询黄河源头,关注高原生态(行车现场同期):“还有六十多公里吧”
独特的牧区学校,艰苦而快乐的草原儿女(同期):唱歌
敬请收看本期绿岛《环保前线》—— 《行走黄河源》
开场:
河水镜头、开车过河的镜头
音乐起: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黑场字幕: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解说:
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古人对母亲河的源头做出的最神圣也最形象的注解。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客拉山脉海拔4800米的地方。受黄河泽被的中下游子民仰首远眺,它的确像是来自高远的苍穹。(叠地图)
歌声 淡出
黑场字幕:2006年8月下旬,去往黄河源的路上
淡入到行车镜头
解说:
记者驱车从西宁出发,循着黄河的水声向天边回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探寻母亲河的源头。
曲麻莱县城镜头
解说:
青海省曲麻莱县,是黄河源头第一县。位于青海省玉树州境内,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国家水利部勘测的黄河源头,就位于该县的麻多乡境内
第二天,我们就出发前往218公里外的麻多乡,这一路 我们要翻越三座海拔在4500米以上的大山。
闪白叠行车镜头
现场:车过桥
解说:
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看来的确实名副其实,一路上我们经过无数条大大小小的小溪、河流,眼下过的这条河是流入长江的色勿河。由于桥是木头做的,桥面上许多裸露的钉子,为了避免扎破车胎,我们捡来石头把钉子敲下去。
淡出
现场同期:(彭书记)
这座山叫则西山
属于巴颜客拉山脉
是黄河长江的分水岭
解说:
彭措达哇是曲麻莱县县委宣传部长,同时也是麻多乡的党委书记,他在麻多乡任职5年,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熟悉这里的每一片草场,知道每一座山、每一条河的名字。
现场同期:(彭书记)
我们从这过去30公里是卡日曲
黄河的一个主要支流
这边还所有星宿海 杂曲河 迭曲河 …
这些全是黄河的支流
解说:
也许,正是那一串串让人记不清名字的河流,汇聚成了孕育千年文明的黄河。也正是这些河流养育了这片草原和草原上的牛羊和牧民。
河水的镜头
现场:(大家)
山路上说话
解说:
已经是黄昏了,第三座大山已经在我们脚下。在山顶上俯瞰整个草原,无数沼泽镶嵌在广袤无垠的原野中,在仍然灿烂的夕阳光辉中,这些小小的水泽熠熠生辉,就像无数大大小小的水晶散落在草原中。而在这些水晶的周围,散落着珍珠一般的牛羊。
抒情
解说:
晚上9点,终于到达麻多乡政府,只能明天再去黄河源了。明天,不知道黄河源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呢?
黑场
淡入到下雪现场:
解说:
胡天八月即飞雪,高原的天气果然变幻莫测,第二天一早,竟然下起了雪。在高原地区,交通本就不方便,下雨下雪的时候路更是难走,彭书记告诉我们,这样的天气去黄河源头是没有希望的。我们追寻的黄河源,似乎已近在咫尺,却又总无法遇见。不知道这雪什么时候会停,雪停之后我们能出发吗?
现场:女孩去河边担水
解说:
麻多乡政府所在地是个小小的乡镇,人口不足一千,看起来更像个村子。乡镇就建在一条小河的旁边。
对于变化无常的天气,牧民们早已习惯,在这个雪天里,他们像往常一样忙碌着,而我们只有等待。
音乐 黑场
晴的镜头
解说:
第二天清晨, 雪停了
高原上又重新阳光普照,似乎看不出这里曾下过雪的样子。我们终于要出发前往六十公里外黄河源头,一路上有麻多乡的副乡长爱民和派出所所长才哇的陪同,很庆幸昨天的雪并未给我们的这次出行带来什么不便,却给一路的小河沟注入了活力。
现场:水花四溅的镜头
解说:
七个小时之后,终于来到了我们千里追寻的黄河源了,而有些出乎意料的是,我们看到的竟然只是这样一条细细的水流
黄河源碑镜头叠
黄河源出镜:
我现在就在黄河源
我身后是黄河源的石碑、
而我身旁这条细细的水流
就是黄河源头一个主要的泉眼
就是无数这样的涓涓细流
最终汇聚成了奔腾的黄河
泉眼镜头抒情
现场:才哇喝水
解说:
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才哇所长以他的方式亲吻母亲河,他建议我们也来喝一口黄河水,他说这里的水非常干净。
现场:韩瑞喝水
音乐抒情
导视:身处黄河源头,为何却要背水度日(同期):“想不到在黄河源头,喝水这么难”
三个老师,十七个学生,黄河源头,最独特的学校(同期):“学生上课念”
敬请收看绿岛环保前线 特别节目探访母亲河系列之《行走黄河源》
泉眼镜头
解说:
在距离黄河源头泉眼大约五公里的地方,源头的泉水与另一条泉水汇合,形成了一股更大的泉水,最终流向越古宗列河。而当地的藏民因它的形状附会了一种神圣的解释,并把这里作为一个神圣的地方加以保护和纪念。
现场同期:(艾乡)
这是刚才那个泉眼
这边也是一个泉眼
这两个就像龙的胡须
中华民族不是龙的传人嘛
这里是龙的额头
汇合的地方是龙嘴
解说: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一种深深的黄河情结。而黄河在牧民们的心目中,就是这一条条蜿蜒流淌的溪水、河流,因而,草原上的每一处水源对他们来说都是神圣的。因为,水不仅浇灌了这片草原,更直接的养育了他们自己和他们的牲畜。
现场:牧民舀水 驮水
同期:
你是来驮水的吗
是的 哪里
布普大队
解说:
这条河名叫登俄河,是黄河源头众多河流中的一条。而这位老人名叫坎卓,是与麻多相邻的丘智乡布普村的牧民。他们总是要到这条河里取水,因为这是离他们家最近的一条河。从村里到河边大约二十多里的山路,他们一家老小五口人一早出发,翻山越岭赶着牦牛来驮水。
坎卓告诉我们,在她年轻的时候,村子里有十几条小河,四季有水,但是从十几年开始,这些小河全都干了,他们不得不到离家二十多里远的地方辛苦地打水。
同期:(阿九嘎玛)
打水 在牛背上
来回六七个小时
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现实了吧
解说:
阿九嘎玛是个歌手,他曾经在丘智乡工作过多年,认识这里的大多数牧民,也非常熟悉他们的生活方式。他告诉我们,到遥远的地方背水,并不是坎卓一家牧民的问题,而是丘智乡每户牧民都要面对的问题。
同期:(阿九嘎玛)
有些地方可以打井
但是很快就干了
解说:
由于许多河流干枯,而地下水有很难利用,所以,背水成了丘智乡牧民生活中的一个艰难而又无奈的课题。坎卓一家赶一天山路驮回的水,最多够一家人用三天的时间。
同期:(坎卓)
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
想不到在黄河源头
喝水这么难
老天到底怎么了
音乐
解说:
为了方便背水,牧民乡巴家特意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
同期:(乡巴)
(多远)
十五公里 二十公里吧
(多长时间)
三四天拉一次
用手扶拖拉机
解说:
乡巴家的草场上原本有一条小河,他们把帐篷扎在小河的岸边,吃水本来是很方便的,但是近年来,这条小河也干了,他们也不得不加入到长途打水的行列中来。
同期:(彭书记)
有时一夏天都没水
只有下大的暴风雨之后水慢慢流下来
(为什么不住在离水近些的地方)
草场在这儿呢
他草场在这个地方他没办法
只能在这个地方生存
牧民生存都是以牲畜为主啊
牛羊没草的话人喝上水有啥意思
(牲畜饮水怎么办)
山上喝沼泽地的水
你看牛羊近处不在
都在远处去了 再赶回来
解说:
在乡巴家的帐篷周围,果然没有看到牛羊。乡巴告诉我们,由于没有水,草场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草不好,也养不了太多的牛羊,他家有一万亩草场,只有500多头牲畜,每年还要租草场才能过得去。而他一家十几口人的生活全靠这些牛羊,日子过得不用说是有些艰难的,幸好最大的孩子在县城找到了工作,已经可以挣钱养家了。
同期:(彭书记)
九个小孩
四个上学
在曲麻莱
解说:
帐篷外面,乡巴的几个较小的孩子正在做着游戏,他们正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对于父亲的艰难,他们还不能全部的体会。
现场:孩子们玩球 嬉笑
解说:
由于牧民们居住分散,牧区的孩子上学存在很大困难,乡巴家的四个大孩子在200多公里外的县城读书,而这些孩子,
显然还没有机会上学。在这片辽阔尔寂寞的草原上,兄弟姐妹是他们唯一的玩伴,而这个自制的小台球应该是他们唯一的玩具了。
现场:孩子们玩球 嬉笑的镜头 放慢抒情
现场:上课
我爱黄河
我爱家乡
解说:
在麻多乡距离黄河源头不到五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学校,叫黄河源第一小学。威严的校名透露着当地人对于身处黄河源头的一份自豪。
同期:(郭洋村老牧民)
我作为黄河源头第一村的牧民
有幸祖祖辈辈生活在源头
很高兴 很自豪
解说:
这位老人是麻多乡郭央村的牧民,也是黄河源第一小学的校长。他一直以自己生在黄河源头而自豪,也正是这种自豪让他在六年前提议建立了这座以黄河源命名的学校。
现场同期:
这就是
(一共有几个班)
两个 一年级和二年级
(三四年级呢)
送到县上去
(多少学生) 十七个
抒情
解说:
十七个学生,这也许是我生平见过的人数最少的学校了。在这所条件简陋的小学校里,几乎没有任何体育和课外活动的设施,然而学生们却似乎十分的满足和快乐。
现场:学生们快乐玩耍游戏的现场镜头
现场:升国旗昌国歌
解说:
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是这个小学校最庄严的时刻,这里的孩子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完整的说出一句汉语,但是他们却这样清晰动听地唱着国歌。
现场同期:唱国歌
解说:
这里的老师也只有三个人,分别教两个年级的语文、数学和藏文。
同期:(更青义西)
这是一年级教室
( 多少学生)
十二个 七到十二岁
(这墙修过)
对 老师补的
(这房子还能用多久)
大概只能用一年
解说:
这个以黄河源命名的学校看起来是这样的简陋不堪,然而它却像院子中飘扬的红旗一样,顽强的在气候恶劣的黄河源矗立了六年了。
现场:一个小孩过来
这是新生
(几岁)十二岁
家在六队
黄河源头再过去二三十公里吧
解说:
这个男孩名叫洛秋,今年十二岁,是刚来不久的插班生。连汉语拼音字母都还没有学完,但老师说他很认真很努力,学得也还不错。
同期:(洛秋拿书过来念字母)
A o e iuv
这来了几天 没到一个月
(老师他念的标准吗)
不太标准
这个地方的发音就是有的发不出来
解说:
这是这个学校唯一的一间办公室,也是藏文老师雅玛才仁与另外一位数学老师的宿舍。在老师办公的桌子上,我发现了一盘磁带。
现场同期:(大家)
这是什么
第八套广播体操
还要作操呢 对
用什么放 录音机
电池的
不听歌吗
没有 那个耗电的很
解说:
由于这里所有的物资都要从几百公里之外的县城买回来,所以,老师们的生活是立个人难以想象的清苦和节俭,因为,他们知道把那些东西从县城运到这里有多么不容易
。
现场同期:(艾乡)
上次粮食拉不过来
他们两个人上去赶着驮牛把粮食驮过来的
夏天车进不来
他们从县上拉到乡上
然后他们赶上驮牛从乡上拉回来
解说:
那一次,他们从牧民家借了十五头驮牛,他们赶着驮牛走了两天才把东西驮回来,而那两天里他们每天只在早晨吃一点炒面。
学校只有一到二年级,二年学习之后,这些孩子将去别的学校继续读书,有的也许再也不读书了,但是,在黄河源边读书的这段记忆,也许会一直影响着他们。
现场:离开
音乐抒情
导视:质朴而独特的高原教育(同期):“牧民的孩子来上学不用花一分钱”
快乐却贫困的孩子们(同期):开心和吃饭的镜头“有的吃了上顿没下顿”
敬请收看本期绿岛《环保前线》—— 《行走黄河源》
解说:
在麻多乡还有另外一座小学——黄河源中心小学,这所小学位于乡政府旁边,是乡里最大的一所小学,这里的条件显然比黄河源第一小学要好多了。
现场:河滩活动
解说:
这几天,孩子们非常高兴,因为他们正在庆祝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由于牧区的特殊需要,六一其间这里的学生正好在放长假,所以老师们就机动地将儿童节挪到期末考试之后的8月份。
现场:做菜等
解说:
儿童节的伙食是比平时要丰盛的,小学的三个炊事员里里外外的忙碌着,而孩子们则散在河滩各处尽情地享受着这些节日的午餐。
现场:小孩吃饭镜头
同期:(校长)
我们一天要100斤面粉
这的孩子都是贫困家庭
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
解说:
校长扎西边巴告诉我们,这里的孩子大多来自贫困的家庭,更有很多是单亲或者是孤儿。
现场同期:(校长)
单亲的40%——50%
我们这80%是特困户
像这个家庭非常艰苦
有了上顿没下顿
有的学生本来我们学校不收
但是看他们真的是饿着肚子
就收了
解说:
这里的学校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完全免费的,学生的吃住也都是由学校负责。
现场同期:(校长)
家长把孩子送来不用掏一分钱
全免费
现场:唱歌 踢球等活动
现场同期:(校长)
116个学生
一到四年级
解说:
学校共有一百多个学生,九位老师,三个炊事员,但只有一到四年级四个班级。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们,他们正在建新的校舍,等新校舍建好了,他们就要开设五年级和六年级的课程了。
现场:学生宿舍
同期:
这都是我的学生
(喜欢你们的老师吗)
喜欢 (喜欢吗)喜欢
解说:
看得出来,这里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由于离家都很远,这里所有的学生都要住校。而老师就成了他们平时最亲近的人。
同期:(白玛老师)
上课是老师
下课他们把我们当朋友
很随便 有啥事找我们
家长也信任我们
很多都很好
现场:一个小姑娘在敲钟,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端着饭盆、茶缸等走过来。
解说:
下午七点,黄河源中心小学开饭的钟声准时敲响了,玩了一天的孩子们早已饥肠辘辘,他们迫不及待地拿着自己的餐具涌向食堂。
现场:学生打饭吃饭、嬉笑的镜头
解说:
晚饭是饭菜一体的面片,这样看起来简单的伙食,孩子们却吃的很高兴。
现场:吃饭镜头
现场同期:(校长)
有些家庭贫困的孩子怎么吃也吃不饱
这样的学生多一点我们每天将近一百五十斤面粉
解说:
老师们告诉我们,在这个学校,大部分的学生都来自同一个村子。
现场同期:(老师)
(他们是哪的人)
扎加村的
这个也是 那个也是
我们这大多数都是扎加村的
解说:
扎加村是国家级贫困村,也是麻多乡最贫困的一个村子,令我们不解的是,身处水资源丰富的黄河源头,在水草丰美的草场上,牧民们本应过着富足的日子?为什么会出现扎加这样的国家级贫困村呢?我们决定去扎加村看一看。
(画面:启程,与孩子们交替,然后渐行渐远,只留下声音萦绕)(没有)
现场:孩子念
我爱黄河
我爱黄河
音乐抒情
行走黄河源(下集)
导视:高原上的牧民为何变得贫穷?(同期):“我们乡有200多户没有牲畜”
水草丰美的黄河源何时改变了模样?(同期):黑土滩占全部草场面积的50%——60%”
敬请收看本期绿岛《环保前线》—— 《行走黄河源》
开场:草原和河流的镜头
解说:
寻找的扎加村距离麻多乡政府30多公里,从乡上出发4小时之后,我们来到了扎加村的草场上。
现场同期:(牧民)
(牧场都这样吗)
现场:牧民搬家的牛队
(去哪里)
搬家 搬到那边的草场上
里面可能稍微好点
大部分都这样
(多少牛羊)
没羊 牛只有六七十头
解说:
这是一户正在搬家的牧民,这群牛的主人也叫扎加,这已经是这个夏天他们第三次搬家了。
现场同期:(牧民)
(为什么搬家)
生态退化严重
草没有了
(这是你的草场) 对
解说:
我们看到这片牧场上几乎没有一棵像样的牧草,裸露的黄土上长满了苔藓类的杂草。这是一片典型的黑土滩。
现场同期:(牧民)
(像着这种草牛羊吃吗)
牛不吃 羊可能吃一点
解说:
这片几乎没有放牧价值的黑土滩在我们的视野里绵延不尽。站在这里,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黑土滩。
现场同期:(牧民)
(牧场都这样吗)
里面可能稍微好点
大部分都这样
(多少牛羊)
没羊 牛只有六七十头
解说:
扎加有3000亩的草场却只能养六七十头的牦牛。而在扎加村他们家的情况是一个普遍的事实。扎加村是麻多乡最贫困的一个村,大部分牧场都是不能放牧的黑土滩和沙化牧场。
现场同期:(牧民)
以前不用怎么搬家
现在要不停的搬家
一年要搬七八次
解说:
扎加的家里只有他们夫妻二人和一个老母亲,而夫妻俩都已经快六十岁了,每次搬家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越来越难以应付,而他们年近八旬的老母亲实在走不动了,只能留在原来的地方看守房屋。
音乐
解说:
来到黄河源的几天里,这里的美丽深深的打动着我们,然而牧民的生活也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忧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黄河源原本的富足安康改变了呢?
同期:(坎卓)
年轻时有400多羊 40多牛
但现在我和几个孩子
三家合起来只有30头牛
没羊了
解说:
牲畜是牧民们生活的根本,他们的衣食住行都来自牲畜。
现场同期:(牧民)
(平时吃什么啊)
酥油 糌粑 肉
解说:
牧民的饮食多是牛羊肉和奶制品,而他们一年的收入更是直接来自牛羊。
现场同期:(才哇所长)
这是酥油 这是曲蜡
这一年的主要收入就是这些
再就是卖牲畜
其他的副业没有
解说:
正因为如此,牲畜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牧民得富裕还是贫穷。
与牧民们接触后我们发现,减蓄是这里十几年来的普遍现象。
同期:(乡巴)
过去牛200多现在100多
羊以前八九百现在四五百
(乡长)
我们乡牲畜最多时30多万头
现在也就八九万
解说:
而造成牲畜减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同期:(乡长)
干旱 一直不下雨
解说:
黄河源地区丰富的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这里丰富的降雨量。然而近年来,这一地区气候干燥,降雨量明显地减少。
同期:
今年上半年一直干
七月份到现在就没下雨
河流湖泊干得多
解说:
在我们在行走过程中,常常能遇到这样已经干枯的河床和湖泊。
画面定格几个
据了解,到2004年,整个曲麻莱县90多条大中型河流中有50多条完全干枯,其余的流量也减少了35%。
同期:(乡长)
这个河满的时候整个河床上都有水
你看从这边到那边 都有水
现在是枯水期
(中华水塔面临严重危机)
现场:过河
上回就是在这条河
差点没过去
解说:
这里就是彭书记说的卡日曲——黄河的主要支流。卡日曲河在距此处七十公里外与黄河的另一条主要支流约格宗列河汇合,一起流入扎陵湖,再注入鄂陵湖,而这两个湖是黄河源头最重要的两个蓄水池。
现场同期:(彭书记)
黄河的第一个最主要支流
对麻多来说是真正的母亲河
现场同期:(彭书记)
以前水大的时候这河床满满的都是水
解说:
而我们在现场却看到,裸露的河床已经将卡日曲河分隔成了两部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黄河源头的生态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呢?
导视:中华水塔遭遇干旱和鼠害(同期):“这个老鼠吃草根,草根吃了把土翻上来”
草场退化,牧民无奈面对(同期):现在不停的搬家”
敬请收看本期绿岛《环保前线》—— 《行走黄河源》
解说:
干旱少雨,河流干枯,这就是造成牧民要辛苦背水的原因。而缺水带来的另一个危机就是草场的退化。
同期:(牧民乡巴)
(以前的草场什么样)
以前能长这么高
解说:
干旱是造成草场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生态恶化的另一个罪魁就是老鼠。
现场:黄河源头抓老鼠
解说:
来到高原,我们见得最多的动物不是牧民的牛羊,而是遍地打洞的老鼠。
同期:(乡长)
最多的一平米二十几个鼠洞
解说:
草原上的老鼠有两种,一种叫中华鼠兔,它只吃草尖,而另一种叫做田鼠,他是吃草根,把草根吃掉后就把下面的土掏上来。
同期:(乡长)
它把土翻上来很快就变成黑土滩
就不能用了
解说:
老鼠对草场的破坏带有不可恢复性,草场一旦变成不能利用的黑土滩,不但很难再恢复,而且很快就会被沙化。
同期:(乡长)
不可利用的黑土滩面积
占全部草场面积的50%——60%
解说:
在整个曲麻莱县,无法放牧的黑土滩有1300万亩,占全部草场面积的48%,而每年还有100万亩的草场被沙化。
牛队镜头 抒情
导视:哪里有美丽的草场,哪里就有美好的生活(同期):“那边草好,夏天住那边”
保护自己的家园,面对如今的草场,河源人们又该怎么做?(同期):第一围栏建设,第二是种草,第三是人工降雨”
敬请收看本期绿岛《环保前线》—— 《行走黄河源》
解说:
在牧区,草场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牧民的生活质量。牧民所乃尼玛家的草场在星宿海的附近。同属于扎加村,而他家的境况就好得多。
现场同期:(所乃尼玛家活动)
1000多亩左右
在星宿海那边
那草场好
那是他的夏季草场
冬季草场在这里
现在牛羊在这边
解说:
星宿海是一片沼泽地,也是黄河的又一个重要源头,在黄河源,约古宗列河
卡日曲和星宿海串联在一起,共同把水注入七十公里外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受到这里丰富的水资源的泽被,星宿海及其周围的草场都保持得非常好。
同期:(次巴家)
那边夏季比较凉 四周都是湖
夏天那边草比较好
解说:
因为草场好,牧民所乃尼玛家养了比其他牧民多一倍的牛羊。靠着星宿海和周边的优质草场,他们一家九口人过着稳定的生活。
现场:
那奖状是谁的
他家的小孩
上三年级
解说:
因为生活稳定,所乃尼玛把自己的第五个孩子次仁巴毛送到乡上的学校上学,得知我们还要回到乡上,他委托我们代他去看看孩子。
现场同期:次巴
如果孩子没生病就比较放心
要孩子一定听老师的话
去那里就是为了学知识的
解说:
带着这位父亲的嘱托,我们告别了这家牧民。由于牧民之间居住分散,这里的学生们上学都是住校的,而次巴家距离学校有30多公里。由于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次巴很少去看望自己的女儿。第二天,我们去拜访了乡里的小学。
现场:(白玛老师)
那个扎家村的小姑娘是你的学生吗
那个是我的学生
她学习挺好的
现场:次巴来找老师 撒娇
解说:
没过多久次仁巴毛来找他的老师,她的手受伤了。看得出来,她跟老师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
现场:白玛老师找创可贴,帮她冲洗伤口,李峰老师帮她贴伤口
解说:
白玛是次仁巴毛的数学老师,他很喜欢这个学习用功懂事的孩子。在白玛老师的宿舍兼办公室,我们给次巴看了她父亲的画面。而得知我们要拍摄她,这个爱美的女孩子特意换上了漂亮的藏袍。
现场:次巴看电视回放
(想家吗)她说想
(爸爸喜欢你吗)
特别特别喜欢
解说:
自从来到学校,次仁巴毛已经六个月没回过家了。为了适应牧区特殊的需要,这里的学校要六个月才放一次假。因为贫困,近年来,牧民们也开始搞一些副业,而当地盛产虫草,到了挖虫草的季节,所有学校都放假,孩子们都回到家里帮父母挖些虫草贴补家用。
同期:(校长)
要放虫草假
解说:
挖虫草能为牧民们的生活帮上一点忙,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因为贫困的根源在于草场的退化。
同期:(乡长)
我们乡这么多草场本来可以养几十万牲畜的
现在才几万
解说:
草场的退化使得载蓄量严重下降,许多草场甚至根本无法再养活牛羊。
同期:(乡长)
草场退化后有的牧户根本没草场
搬到都兰县 人家的草场上
我们乡上没牲畜的有二三百户
全乡1000多户
解说:
全乡1000多户牧民竟然有而三百户没有了牲畜,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事实。这些失去牲畜的牧民只好离开草原到城市里打工谋生。
同期:(阿九嘎玛)
牧民们很惋惜
但是没有办法
解说:
牧民们热爱自己的草原和家乡,然而对于生态的恶化他们却没有更好的办法。近年来,为了保护和恢复黄河源地区的生态,当地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
由于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保护和恢复生态,黄河源的生态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同期:(乡长)
这两年效果很好
要不然这些山都是秃秃的
什么都没有
解说:
然而相对于黄河源地区的生态恶化的整体现状来说,这些小小的改变仍然还显得微弱。黄河源还需要更多的关注。
结尾:
同期:(说唱艺人才让旺堆)
在黄河源 在长江源
水草丰美 牛羊成群
遍地是藏羚羊
空中小鸟在飞翔
这里是宝地
黄河发源于青海草原
又流向中原各地
是汉藏民族共享的河流
音乐抒情加字幕
(责任编辑:柯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