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21日讯 洞庭湖历经沧桑变换,今非昔比,其水面和湖容量比建国初期减少了50%以上。由于人为活动的加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农药化肥的侵蚀等因素,已造成了湖区居民难喝上放心水的尴尬局面。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断代,90年代身心受害,2000年以来形成沿湖污染带。”这几句民谣道出了湖区农民心中的隐痛。最近湖南常德市政协驻安乡县委员通过调查强烈呼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是当前湖区农民群众最需要、最关注、最欢迎的事情,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急需解决的最重要、最迫切、最基础的任务。
一、居民用水危机四伏
农村饮水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常德市农村饮水分为两种供水方式:一是建立小规模的集中供水站。这类供水站主要分布在乡村集镇码头和移民集居点,使得约占农村人口30%的居民饮用水达到了基本安全。二是分散式供水。其中,约占农村人口39%的居民通过简易的手摇式压阀井设施取用浅层地下水,约占农村人口30%的居民直接饮用河湖沟港内的地表水,不到农村人口1%的居民通过集雨工程得到饮用水。从水质来看,集中式供水的水质相对较好,但浅层地下水及河湖沟港内的地表水水质较差,均不符合国家卫生饮用水标准,存在着矿物含量超标、血吸虫肆虐、化学污染严重等问题。
二、改水工作步履维艰
常德市湖区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早已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正在着力实施。全市除大量建设50吨左右的小型集中供水站,使30%左右的农村人口饮用水达到基本安全外,去年以来,已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列入了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中。
新农村建设启动后,又进一步投放资金于集中供水工程(包括小型集雨工程)和其他改水工程。今年9月,市委、市政府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意见》,将新农村建设中的饮水安全问题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并开创了新的局面。据调查,安乡县2005年全县共投入资金52万元(其中国投25万元,市政府配套5万元,县政府配套7.5万元,群众自筹14.5万元),修建了安昌乡黄市咀集中供水工程和黄山头镇白家岗村小型集雨工程,通过了省、市水利部门的验收,解决了336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06年,投资21.9万元,完成了安障乡会子庙、新路口及安全乡志中村三处新农村示范片改水工程,解决了当地278户973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同时,投资147.5万元(其中国投60万元,省、市、县各配套15.42万元,群众自筹41.25万元),启动了安裕乡长兴、安德乡芦林铺、下渔口镇集镇码头3处集中供水工程,可望解决当地居民43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我市湖区农村人饮解困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农村改水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周期长,涉及面广,还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一是乡村干部对农村改水工作重视不够。工作力度不大,积极性不高;二是部分群众思想认识不高。认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都是喝的沟港湖泊里的水,自筹部分资金来改水缺乏主动性;三是改水资金投入不足。农村改水工程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规模较小的要投入一、二十万元,规模较大的则要投入上百万元,不仅纳入国家改造项目笼子难,就是争取到国家项目,而县级财政必须配套15%的资金也存在很大的压力,农村改水资金捉襟见肘,缺口较大;四是部门协调配合不力。改水工程牵涉到征地、用电、办证、税收、水质化验监测等众多职能部门,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增加了工程运行管理成本,阻滞了改水工作的进程。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目前湖区各县改水工作进展缓慢,力度不大,效果不好。如安乡县近两年克服困难、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已解决了8000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却仅占急需解决人口的2%。
三、加速改水的五条建议
常德市通过几年的饮水解困工作的大力施行,已使10万余人的饮水基本达标。但是,这相对于庞大的等待解困的群体来说,无疑是冰山一角。湖区农村改水亟待加速。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力度,通过采取合理规划、科学调度、积极筹资、确保质量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力争在“十一五”期间解决氟、砷超标及水源严重污染、血吸虫较为严重的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10年内使全市70%的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基本达标,20年内使全市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全部达标。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国家投资比例。从近两年安乡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投入来看,全县共投入建设资金199.5万元,其中国家投入的资金为85万元,仅占资金投入总额的42.68%;地方配套及自筹114.5万元,达到了总投资的57.48%,而该县经济基础差,财政困难,人民群众很不富裕,很难有足额资金投入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因此,只有提高国家投资比例,才能彻底解决基层改水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也才能确保农村改水工作顺利进行。
二,加强部门协调管理。据安乡县已建成的农村饮水工程运行情况反映,目前,由于农村用水电价贵,水质检测费用高,运行管护成本大,致使每吨水价达到了2元左右。按照每户每月用水8吨计算,全年每个农户共需水费近200元,大大超过城市居民用水费用,农民群众很难承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属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要加大管理力度,加强对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调度,在征地、用电、办证、税收、水质化验监测等方面多给予政策优惠或减免,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各项事业性收费按保本微利的标准收取。只有把农民的用水负担降下来,才能提高其积极性,扩大参与面。
三,及时拨付配套资金。近两年,省市配套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往往都是在工程竣工后才予以下拨,这对工程进度及其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在省市配套资金的的拨付上,应该坚持与工程建设进度同步,与国投资金到位时间同步。
四,因地制宜多途径供水。各湖区县除乡镇集镇码头外,农村居民居住大都比较分散。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采用集中供水方式不太适宜。2006年下半年,安乡县在新农村示范片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中,采取了分散式供水方式,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户的普遍欢迎,不仅工期短、投资少,而且工程成本低,便于管理。而目前该县采取分散式供水方式的农户所占比例仅为2.3%,上级要求分散式供水方式的比例不得超过30%,束缚了改水的手脚。在确保水质的前提下,可适当提高分散式供水方式的比例,坚持集中与分散双管齐下,多快好省推进改水工作。
五,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地宣传发动,加强健康知识教育,让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饮水不安全造成的严重危害,使他们了解到政府是在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从而赢得他们对农村改水工作的大力支持,使他们真正担负起农村改水工作的主体之职。(张新民 龚德湘 刘储仕 蹇在斌)
(责任编辑:黄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