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故事:“乌龙大师兄”“挥师”广州城
敖幼祥:凭漫画《乌龙院》声名鹊起,红遍华人世界,如今每年有300天都在广州生活、创作
一米九的身高,圆圆的黑框眼镜,谦和内敛的微笑……这就是《不苦堂》中的“大饼先生”,《乌龙院》的“大师兄”—
——敖幼祥。
与蔡智忠、朱德庸、萧言中并称“中国台湾漫画界四大才子”的漫画大师敖幼祥,除了画得一手好画,还做得一手好菜。在他看来,各地的食物与漫画之间关系密切:“日本料理分量不多,但是什么都有,而且很有美感,就像种类细分、齐全的日本漫画;香港漫画像速食快餐,最重要快,不需想太多,一场打斗就可以画一本。 ”而敖幼祥认为自己漫画的风格,就像他最拿手的咖喱饭———美味、不腻。
为漫画连搬十九次家
如果用一则四格漫画来讲一个人吹气球的故事,前三格通常是准备吹气球、正在吹、越吹越大,第四格你打算画什么?敖幼祥可能会这么画:气球的形状变成了美女;气球跑到他肚子里面了;“更好看的是人被气球吹破了,牙齿、眼镜、衣服满天飞”。“话”完此画,这个大孩子哈哈大笑。
这或许就是敖幼祥的风格———典型的“才子式”幽默:前三格看似平淡无奇,末格却峰回路转,刀锋毕现。“漫画的概念,于我就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创作,一种没有不可能的创作。”
“多看漫画会让人多点幻想细胞,也多点幽默感。”敖幼祥从小爱画画。小学四年级时,他创作出了自己第一部漫画———《我的老师是女鬼》,得到全班同学传阅和热捧。但“望子成龙”的父母并不支持他把画画当成正业,为了自己的理想,17岁的敖幼祥就读美术学院,过起半工半读的生活。因为没有钱,他曾经赖下房租,半夜逃跑,在一年之内搬了19次家。
即使在最窘迫的时候,敖幼祥依然没有放弃漫画创作,而他的动力来自于读者。敖幼祥经常蹲在书店里了解市场情况。每天下午放学,孩子们都会在他的漫画架附近围成一圈热烈讨论;一位中年妇女拿着她学生时代买的《乌龙院》告诉他,本来长大后想把这些漫画丢掉,却被儿子留下来了。“知道这些的时候,我就自豪得不得了”。
尽管读者众多,但让敖幼祥郁闷的是,女儿竟然不是自己的“粉丝”:“我女儿喜欢日本漫画,她怕我难过,就把漫画收在床底下,当时还真嫉妒呢。”
评自己性格有点“闷骚”
提起敖幼祥,总离不开他的代表作———《乌龙院》。这部笔意鲜活、笑料迭出的漫画在1982年一炮而红,至今20多年长销不衰。其中善良、逗趣的胖师父、瘦师父、大师兄、小师弟等角色陪伴着上世纪80年代孩子的成长,更是深入人心。敖幼祥身材高大,而且出道早,作品多,业界人士多称其为“大师兄”。但敖幼祥却觉得自己的性格更像《乌龙院》中“有点闷骚”的大师父:“我的性格像大师父,外表严肃,对徒弟很严格,但是搞笑起来就特好笑。”
出道20多年,敖幼祥已出版160余本漫画,销量逾千万册。今年春,敖幼祥和漫友文化推出剧情式长篇故事漫画《乌龙院大长篇》,这是对中国长篇连环漫画的一次创新。在他看来,香港的动漫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有本地特色的一种模式,而内地的发展模式还在探索中。“动漫产业链包括漫画创作、动画以至周边产品,而国内动漫的原创作品活泼性不够,产业链的发展亦不完备,我希望《乌龙院》动画片能探索出一种发展模式。”
“内地的动漫产业受到政府保护,是一件好事,但是这种保护势必不能持久。而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动漫产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基于此,敖幼祥打算在广州开办一个短期的专业培训班,征集一批有一定基础、有兴趣的年轻人,进行密集的培训并提供实践机会。
扎根广州享受广州
2002年,在台湾拼下“江山”的敖幼祥移师广州,在广州设立了自己的动漫工作室,每年有300天都在广州生活、创作。吸引敖幼祥扎根广州的是较为良好的漫画创作环境和漫画市场:“动漫产业要寻求生产和市场的人气支持。广州人对漫画的接受度高,政府部门重视本土动漫产业发展,这些都很难得。”
如今,敖幼祥俨然成了“老广州”,每天清晨他都到麓湖边散散步、喝喝茶,然后回工作室埋头工作。他很享受在广州的生活:“广州的气候和台北差不多,我觉得很适应的。更重要的是,广州要吃什么都有。”广州领先的服务业也让他感受到这个城市的魅力:“一进餐厅,刚坐下就有人给你上茶。吃饭时服务员还会主动换干净的盘子。你看看,多么好的服务态度啊。” (责任编辑: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