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儿”宋晓波星途堪忧。张靓颖不愿多提自己的“超女”经历。
如今形形色色的选秀活动早已泛滥成灾,选出来的“秀”们也都如过江之鲫。2006年这一拨“超女”,似乎已然淡出了大众的视线;2005年那一拨“超女”,也并未如当初人们想像的那样,成为“天王巨星”。 李宇春的实际唱片销量与去年那300多万的票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周笔畅、张靓颖、何洁等人更是如此。事实上,人们更愿意把选出来的“秀”们当成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偶像。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众选秀出身的艺人,缘何难以成为“天王”、“天后”?
大众将其定格为“选手”
选秀通常以大众的选择、投票作为基本评判标准,虽说有“黑幕”存在,但主办方为了保证收视率、合作方为了将来的操作,基本上都会顺应民意,不会轻易淘汰人气选手。选秀到最后,评委基本上只是作为“点缀”摆在那里。此时,选手的“生杀大权”就交给了观众。选手为了能够继续走下去,通常会想尽一切办法拉票,动不动泪流满面。这些场面被“粉丝”们看见了,可能会感动;但普通观众看见了,一开始心酸,看多了漠然,看得太多就闹心了。于是在选秀结束之后,观众会将胜出者定格为“选手”,不会忘记他们最开始傻里傻气的样子,不会忘记他们煽情的眼泪,不会忘记他们只不过是由观众挑出来的选手。全民娱乐从来没有太多深度与内容,说到底,只为博君一笑。
有多少人爱就有多少人恨
如果您经常上百度贴吧闲逛的话,就会发现,“粉丝”与“粉丝”之间掐得相当厉害。就拿今年的“超女”来说,喜欢尚雯婕的“粉丝”疯狂地攻击刘力扬等人,而喜欢刘力扬的“粉丝”也疯狂地攻击尚雯婕等人。今年大热的“加油好男儿”也不例外,台上选手之间倒还和气,台下的“粉丝”群则打成了一锅粥。
选秀节目的收视率决定一切,选手们想要胜出,必须有足够的特质,让观众看几眼就难以忘记。这种特质有时可以成事,有时又能坏事。厉娜靠美貌和羞涩赢得人气,但就是有人不喜欢她,认为她唱功差又做作,还有那么多负面新闻。尚雯婕凭借白领人气和独特的嗓音获胜,但同样也有一大群人反感她。
“邻家男女”缺乏光芒
“某某某身为一个专业歌手,却甘愿自降身份来参加选秀。”“某某某虽然唱得不好,但看起来很亲切可爱。”诸如此类的议论说明了一个问题,选秀始终是普通人的游戏,选手的专业水准太高了,反而会影响大众的判断。人们更愿意选出一个像自己的人,而不是选出一个真正具备专业素质、将来有可能光芒四射的偶像。乖巧纯净的模样、亲切又卖力的吆喝、催人泪下的家庭故事,这样的选手能赢得支持和同情。你桀骜不驯、实力强劲?那你还参加选秀干什么?
选秀结束后,选秀明星们大多会极力摆脱自己曾经的“超女”影子。比如张靓颖,如今她很少回答记者关于“超女”的问题,因为她正向着“天后”的目标迈进。选秀是选手的成名手段,却没有一个人甘愿一辈子套上“选手”的枷锁。
“邻家女孩”容易在比赛中获胜,却很难在今后的星路上有大作为。“加油好男儿”的聋哑选手宋晓波以轻微的票差位列亚军,他就是典型的“邻家男孩”,身残志坚、亲切而有礼貌,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同情。但他适合做艺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艺术生命预支过度
大家都知道,流行偶像的当红期大多很短,一个新人发展起来无比艰难,投入大成本之后,可能红了几年也就没戏了。这就像一个抛物线,慢慢到达最高点,之后再下降,其中需要很多积累,艺人要想一直红下去,需要强有力的作品支持。
而选秀明星走的路,将积累期直接忽略,先到达知名度的最高点,再开始积累作品。此时唱片公司和经纪公司必须花大价钱买下合作权,然后再花大价钱为他们制作唱片,并且要用最快的速度推出,赶在他们还没有过气的时候。然而,选手们在选秀期间唱的歌曲,全都是成名艺人用来混饭吃的代表作。大众对选秀明星的新歌的期待,是以那些金曲为参照的,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为选秀明星制作一张令大家都满意的唱片,简直难于登天。
“粉丝”们指责经纪公司将选秀明星当作摇钱树,但不当摇钱树行吗?选秀明星的知名度已经到达天花板了,摆排场的花费也大到令人咋舌,此时再不抓紧时间“摇钱”,经纪公司的老本该如何收回呢?所以,商人们必须得利用选秀明星赶紧挣钱,如果你只管潜心做唱片、潜心演戏,等下一拨“秀”们也出来混了,你找谁哭去呢?(何小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