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两委联席会议。为了克服两种授权体系之间的冲突,四川省彭山县早在1998年就开始了实行村支委与村委会换届选举同时进行的办法,选举产生的村支委成员同时也是村委会成员,成立“两委联席会议”,成员名额限定为最高不能超过7至9名。 联席会议是两委的执行机构,村中所有重大事务在村支委或村委会讨论、通过后,由联席会议执行。作为“两委”的执行机构,联席会议可以充分协调“两委”的关系,加强两委的沟通,使两委互相影响,形成一种互动机制。(注释:参见四川省委党校课题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调查与思考》,《乡镇论坛》杂志社、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主编:《2000年度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资料汇编》,2001年8月。)
(4)“两推一选”、“两票制”选举村支部书记。在现有的党的组织体现中,村支部是最低层次的组织单位,它虽然也是村庄中的公共权力机构,与村委会不同的是,其权力并不来自于村民的直接授予或委托,而是来源于上级组织(如乡镇党委的授予)。因而在面对来自村民直接选举挑战时,村支部也采取了党内选举战略,并与村民投票结合起来,实行“两推一选”或“两票制”,提高村支部在村庄中的合法性。所谓“两推一选”就是村党支部进行选举时,先由群众代表和党员无记名投票推荐初步候选人,再由乡镇党委根据推荐票数、按照组织程序确定候选人,然后由全体党员正式投票选举村党支部成员。新产生的党支部实行双向负责,对上与乡镇党委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对下向全体党员和群众做出任职目标公开承诺;而“两票制”,最早是山西省临猗市在全市村支部建设中推行的一种授权改革方式,其主要过程是由群众和党员参与信任投票确定初步候选人,在党委把关以后确定正式候选人,然后交党员大会进行选举产生支部委员会。“两推一选”或“两票制”的推行,确实有利于消解村支部与村委会的冲突。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在河北邯郸县的调查,实行“两推一选”之前,北张庄镇王湾村是个全县有名的“老大难村”,历来派系严重,难以管理,通过“两推一选”选出了多数党员和群众信任、开拓进取、敢抓敢管的党支部班子,该村也由乱变治。据统计,1999年全县集体上访、刑事个案和治安案件分别比实行“两推一选”前的1997年减少20次、157起和175起。(注释: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政治组:《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益探索:邯郸县在村党支部选举中实行“两推一选”的调查》,《组工通讯》2000年第30期。)
二、乡镇党委与乡镇政府的冲突
在乡镇治理的过程中,民主化建设正在日趋成为一种潮流,目前许多乡镇政府都采用了“公选”或直选的方式产生乡政府。与乡党委的产生方式相比较,由于二者在授权体制上的差异,“对谁负责”就成为二者矛盾的焦点。四川省委组织部的调查发现,在实施乡镇长直选或者公选的乡镇,党委和政府的关系已经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例如,这些乡镇政府主要是按照乡镇长竞选中提出的施政措施,而不是按照党委决议和决策开展工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主导本乡镇工作,乡镇党委不得不作出某些让步。调查也发现,有少数乡镇党政关系紧张,争权夺利现象严重,这部分乡镇占总数的3%至5%左右。
在民主选举的背景下,党委与政府的关系更加难以协调,往往依赖个人有意识的协调才能解决因组织之间的冲突而出现的矛盾。以“全国直选第一乡”的步云乡为例,新当选的乡长由于在选举中对群众有10项承诺,这些承诺主要集中在减轻农民税负,带领农民发展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缮学校等领域。因此,当选后的乡政府主要精力放在在了兑现承诺上,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据当地群众反映,总体上来讲,1999年的这一届乡政府与党委之间的关系是不错的,但是也存在一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乡党委并不总支持乡长兑现承诺的每一项举措。乡党委与乡政府在修建乡政府所在地的街道问题以及为乡场镇居民安装天然气管道的问题上发生公开的冲突。在乡场镇建设上,由于新当任乡长的坚持,街道建设如期完成;而在天然气管道建设上,由于乡党委与乡政府选择的方案不同,乡政府的方案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因各方的反对,而只能停下来。这也是首任乡长唯一没有为选民兑现的承诺。2002年以后,该乡长再次当选后,开始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由于与新来的党委书记(上届党委书记已调走)之间脾气甚合,因而总体上关系较好,工作开展得相对顺利。
关于新当选的乡长如何做到既处理好乡党委的关系也处理好与选民的关系问题,原遂宁市中区区委书记张锦明指出:步云乡乡长由于是人民直选的,这种权力来源的改变使他更加接近选民的利益,由于乡镇党委和乡镇政府的权利来源不同,使二者之间难免发生利益的冲突和矛盾,于是“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高度一致性”这个建国以来几十年来实践中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重大课题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不可避免摆在他面前,这样的挑战,对个人来说,未免太严酷了。(注释:张锦明:《步云乡直选的背景、过程与效果》,“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2年10月14日。)
对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挑战的因素除了基层民主因素外,还有许多因素:如市场经济因素、公民社会因素、政治沟通技巧因素、基层组织党员素质构成因素,等等,与基层民主因素所形成的挑战相比,尽管它们对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所形成的挑战没有那么明显,但也不可小视。对于这些问题,笔者将在相关的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展开。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