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韦邦玉刘世方9月22日,在中共桂林市第三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莫永清说:“我们要按照自治区“一轴两廊”工业发展的新格局,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支柱产业为支撑,以优势企业为牵引,加快推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工业基地建设。 ”近日,市长张秀隆在数十家工业企业考察和调研时亦反复强调: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桂林确定为以高新产业为先导的工业基地。这个定位非常符合桂林的实际,我市的经济总量与兄弟市的差距主要差在工业上。要把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工业基地这个目标变为现实,就必须要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拉长产业链,降低成本,形成产业集群,打造桂林的“工业航母”。他说,未来几年,政府将实施“1234”目标即“百家企业超亿元”工程:即10家企业实现超20亿元以上的产值目标;20家企业实现超10亿元以上的产值目标;30家企业实现超5亿元以上的产值目标;40家企业实现超1亿元以上的产值目标。同时,政府将重点支持能够做大到10亿元以上产值的30家企业,加大解决这些企业在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的工作力度,让他们做大做强,把桂林的经济总量突上去。
市长张秀隆调研活动重点围绕我市的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橡胶制品、食品饮料、医药及生物制品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科研院所等进行。他每到一家企业都是先深入车间了解生产情况,然后来到企业的成果展示厅、产品展示现场,全方位了解企业的科研、生产成就和市场开发前景;随后,通过召开企业的领导班子会,听取企业领导的汇报,并与企业的领导们进行面对面的座谈、交流和探讨。在认真了解企业当前的生产状况和企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设想后,张秀隆最后要求每个企业写出未来五年发展目标、任务、措施和要求政府解决的问题计划书。他说,未来几年,企业的年销售收入能达到10亿元以上的,市政府将给予重点扶持。但企业要争取进入这些重点大型企业的行列,就应拿出较为详尽的发展规划,规划当中每一年开发什么新品种、新产品,投入的研发经费是多少,每年的产值达到什么目标,销售收入达到什么目标,以及企业需要政府协调解决什么问题等都要一一列出。企业要讲诚信,要兑现承诺,当然遇到不可抗拒的因素影响除外。
市政府将根据企业的这些规划,研究其可行性,然后利用政府的资源给予重点扶持。这就是市政府的公信力所在。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在未来五年,利用政府资源、尽最大努力让30家企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的目标,其中一些企业做大到20亿、30亿甚至50亿。这样,五年之后,100家就是600亿元甚至700亿元,再加上中小企业的增加或发展,到时全市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1000到1200亿元大关。
对于这批重点企业,政府下一步应该如何扶持?张秀隆说:第一,市政府将根据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由一名市领导负责组成一个专门工作小组进行对口跟踪扶持。这些小组将竭力对企业给以帮助,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并帮助企业按规划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第二,政府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服务企业,如人力资源和政策资源等为企业服务,做好各项协调工作,如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建设新厂区的土地问题,电力扩容问题等等。第三,政府将建立完整的企业发展档案,企业需要什么,需要解决那些问题,政府将有计划、有目标逐个加以解决。同时,政府将在相关政策上给以优惠,企业提前完成了规划目标,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层给以奖励。
张秀隆在调研时说:“对现有的工业要这样,对将来所引进和新建的上规模的工业企业也要这样一视同仁,同样做好服务。今后凡是来收购国有企业的公司,也必须作出承诺,在3到5年把规模做到年产值10亿元以上,否则,宁愿等更大的有实力的公司来兼并重组,因土地资源有限啊!”张秀隆说,从调研的几十家企业中,我们看到,这些企业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的原材料都是从外地采购,这样既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影响了企业的效益,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他说,打造成一批桂林的“工业航母”,目的是把桂林的经济总量做大。而要做大经济总量,首先要保证现有存量不能减少,其次要努力扩大增量。扩大企业增量,做大企业规模,就必须在企业的上下游产品上做文章,利用企业规模扩大的契机,拉动企业产业链上企业数量的增加,这样会形成集聚效应,降低规模企业的成本,反过来又促进规模企业更大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产业集群。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全市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沿着这个思路扎扎实实地抓下去,一定能抓出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