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率是一个动态指标,它只反映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某一个时间段的就业状况。教育部要想提高就业率统计的准确性,在对就业率作假行为进行“一票否决”之前,必先改革就业率统计口径和方式
从明年起,教育部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适度硬挂钩,坚决调减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名额。 教育部还将在高校教学评估中突出对就业状况的考查,对就业率作假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
事实上,一些高校在就业率上玩弄数字游戏,早就是“公开秘密”。学校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千方百计在就业率上做文章,导致可参考的统计数据失真。教育部对就业率作假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无疑值得欣喜。
但是,在现实情况下,高校就业率如何,并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前不久有媒体报道说,北京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认为,目前高校的就业率是“高校自己向教委申报的”。自说自话的就业率,学校说是多少就是多少,教育部既没有调查,也没有资料核实,当然要听他们的。如此信口开河式的统计方式,难免使得就业率最终的统计可信度很低。在日前召开的2006年就业论坛中,有关专家认为,高校就业率统计存在虚假,是中国劳动力就业状况目前存在的三大问题之一。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业率虚假的问题,也并非学校刻意为之。因为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一些高校的就业率统计采取的是跟踪统计的办法,即学生只要有接收单位,就可以统计为就业。但有时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就笔者所知,为了把档案留在城市,假签约、真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大有人在。
以笔者所在的国有企业为例,每年都要新招收一批大学生,但很多学生签约之后企业并不接收,自己不得不拿着档案出去应聘。很多都是出于在当地落户、为自己的档案托管等目的,“就业”之后又主动到劳动部门进行失业登记。这样一来,学校出来的就业者,到社会上成了失业者,学校的就业率也便由真变成假。
事实上,就业率是一个动态指标,它只反映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某一个时间段的就业状况。教育部要想提高就业率统计的准确性,在对就业率作假行为进行“一票否决”之前,必先改革就业率统计口径和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