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舞剧《家住长江边》
湖北省历来是我国的文化重镇,作为2007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主办地,湖北省以筹备艺术节为契机,在创作上又收获了一批佳作。观看了从全省选拔出来的20台题材风格各异的演出后,对其鲜明地域特色以及创作质量的全面提升留下了深刻印象。
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其久远的传统与丰富的内涵构成了它特有的风貌,这也是湖北当代文艺创作的美学根基与文化源泉。这20部作品,不少取材于湖北的历史人物。有描写湖北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双音编钟铸造故事的湖北省京剧院的《曾侯乙》;有描写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襄樊市京剧团的《襄阳米颠》;有描写因识至爱至而遭刖足的楚人卞和的湖北黄梅戏剧院的《和氏璧》。双音编钟是楚文化的一大瑰宝,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之一。《曾侯乙》剧本依据极为有限的史料,创造了一个颇有深度的“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音乐人曾侯乙的形象。作为楚国附庸国的小国之君,曾侯乙在纷繁的矛盾中,有尴尬,有苦恼,但他以一个音乐人的理想与理智,协调各方关系,终于完成了铸造双音编钟的大业,这一形象智慧幽默,富于历史文化的内涵。其二度创作将铸钟的仪式、楚乐的合奏有声有色地展现于舞台,辉煌地再现了荆楚文化的绚丽色彩,而编钟的主体形象,以及忠于史实的以长雉、宽袍为特征的华丽服饰更予人美不胜收之感。表演上,朱世慧饰演的曾侯乙亦庄亦谐,令人耳目一新。
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是荆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凤南剧团的南剧《西兰卡普》将土家的传统织锦艺术与土家青年美丽的爱情传说相结合,是一幅土家的风情画。而湖北艺术职业学院等单位联合创作演出的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则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纯美化深加工,将土家人深沉而热烈的情感,达观豪放的生命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恩施的土家风情歌舞《比兹卡》,更注重原生态的呈现。70多岁民间老歌手略带沙哑的吟唱,引出了土家女儿明亮清澈的“山歌调”,簧音袅袅的树叶吹奏,以及毛古斯、龙船调、摆手舞、傩面舞等土家独有的舞蹈,充满神奇的美感,别具一格。
湖北近期艺术创作的另一亮点是对当代生活的高度关注与深入开掘。这里有表现农村中男劳力进城打工后留守妇女生活的《十二月等郎》,有表现当代中学生生活的青春剧《柠檬黄的味道》,有从两位同住一间病房的老人的视角探讨当代人生价值的《临时病房》,有表现乡村知识分子的《山野秀才》,有反映三峡水利工程建设者情怀的《大三峡》等等。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时代变迁带给普通人的新的生活情态。《十二月等郎》运用了近似歌剧的诗化表达;《临时病房》则追求恬淡清新,不露痕迹地把诗意隐在了平淡的生活场景之后。
湖北为筹备“八艺节”而精心捧出的大制作是“湖北风味”高度集中的《家住长江边》。其在结构、场面上追求史诗式的气势,它以长江为主线,串起三峡、巴土、神农架、武当山、洪湖5个地域,把三峡纤夫的豪放、神农架的神秘、土家人的风情、武当山的太极意象、洪湖水的清澈层层推进,组成了湖北大地的瑰丽与灿烂,美不胜收。
这些姹紫嫣红的新作,让我们看到了湖北艺术创作的传统和优势,也看到了湖北舞台艺术值得期待的灿烂前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