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泰兴一名退休老教师给本报写来一封信,信中对近年来银杏果市场低迷,价格逐年走低,今年甚至到了和花生米一般价格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信中,老教师对“果贱伤农”表示了深深的忧虑,他希望相关政府部门能够引起重视,不要让有着活化石之称的银杏在几亿年以后遭遇新的“冰川运动”。 近日,本报记者专门赴泰兴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
老教师来信感叹果贱伤农
日前,原泰兴中学的校长张林森给本报写来了一封信,信中首先对今年银杏果价格和花生米差不多的现状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个很不正常的现象。他说,前一段时期在街头遇到一位六十多岁拖着板车卖银杏果的老太太,交谈得知近年来银杏果价格在逐年走低,现在只有三、四元一斤了。据老太太介绍,银杏果要有好的产量,不仅要进行施肥和人工授粉,果子成熟时还要请人摘下来(一天要给工钱60元,还要管三顿饭),然后是脱皮和晒干,除去这些成本就所剩无几了。偏偏今年是银杏果价格最低的一年,在家乡卖还有小贩压价,为了能多赚几元钱,六十多岁的她也就只好自己出来推销了。
张校长信中写道,令人更是心痛不已的,是看到许多合抱粗的高大银杏树竟被木材商或是花木商用作赚钱工具。如皋是华东地区主要的花木基地之一,记者在当地的花木公司看到了很多高大的银杏树,据说每棵价格都在一万元左右。
就目前泰兴银杏价格低糜的现状,张林森认为销路不畅是主要原因。他通过自己在外地出差的亲身经历,感觉国内特别是在北京等一些大中城市,许多市民对银杏果还很陌生,不知道它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他认为要改变现状,就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另外,他还希望当地政府能努力开拓市场,提高银杏的经济效益,让果农得到更多的实惠。
果农怀念白果当年风光
行内有句俗话:全国银杏看泰兴,泰兴银杏在宣堡。据悉,泰兴宣堡镇年产银杏果4000吨,占全国产量的六分之一,泰兴产量的二分之一强,因此该镇有“中国银杏第一镇”的美誉。此外,该镇还是中国科学院南京中科银杏研究基地。走进宣堡,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植的都是银杏树,农田里也随处可见连片的银杏林,大的已是参天大树、遮天避日,小的还单枝独杆、茕茕孑立。
记者赶到宣堡的时候,天空正飘着连绵的细雨,住在银杏公园边上的一户果农正忙着在雨中摘油菜。谈到今年银杏果的收成问题,该农户是一脸苦笑,“白果价钱太低了(当地人称银杏果为白果),跟前几年不能比了。好的一斤也就卖四元钱不到,小的果子也就两元多一点,和花生米差不多。”据了解,他家目前有五棵挂果的银杏树,今年收成算是好的,产了1000多斤果子,但是收入也就和以前100多斤产量的时候差不多。除去请人帮忙的费用,其实还不如前几年呢。他说,1996年前后,那时银杏果一斤的价格都在四、五十元左右,2004年也还维持在10元钱一斤左右。走访中,记者在另一位农户家里也看到四五棵挂果的银杏树,据了解,由于价格太低他家的银杏果还放在家中,准备观望一段时间再说。其他一些农户也纷纷认为,现在种植银杏越来越没有什么收益,再这样下去他们就准备改种别的作物了。
面对价格大跌的现状,记者了解到,宣堡镇正在积极实施以银杏为龙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已经向大田扩栽银杏1万多亩,全镇银杏林占地面积已达2.5万亩,银杏已经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
白果经纪人纷纷倒苦水
泰兴银杏市场位于宣堡镇,与镇政府紧密相连,被称为中国第一大白果交易市场。建于2002年9月的这个白果交易市场,投资1179万元,拥有摊位500多个。据悉,该市场除去没有租出去的摊位和做其他生意的,目前正常营业的白果交易摊位也就几十个。
昨天是个阴雨天,可能是人少加上生意清淡的缘故,一些摊主竟在百无聊赖地望着外面的雨发呆。当问他们生意如何时,一位陈姓经纪人开始大倒苦水,他说生意现在是一年比一年难做。从前是客户拿了现金到他们这儿买白果,给的价格不合理还可以不卖;现在是守着白果找客户,就是害怕果子卖不出去。当问他为什么果子不好卖时,他说宣传没有做好,现在很多客户都跑到山东和广西去收购白果了,现在来的也就是两广的一些老客商,对果子还横挑鼻子竖挑眼,拼命压价,有时候怕果子压在手中卖不出去,他们也就只好卖了。他说,这几年来就没赚到钱,如果今年还这样就准备转行不干了。经过了解,其他经纪人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据悉,从2002年开始,这个市场的白果经纪人中赚钱的人就开始少了,2003年有近一半的经纪人出现亏损,最多的一人亏损超过20万元。自2005年白果价格出现新低以后,为了减少亏损,许多经纪人现在手中还有大量去年的白果,目前仍存放在泰州及外地冷库的白果约有1500吨左右。
银杏产业市场需要开拓
据泰兴银杏市场办公室的负责人季海林介绍,这个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白果流通集散中心,吸引了包括三泰地区在内以及海安、如皋、邳州等地的果农前来出售白果,每年都有大批的客商前来收购,2005年的交易量超过8000吨。他说这几天由于天气不好,很多果农都没有出来,就显得冷清多了,平时这里的交易可是热火朝天,单20日一个晚上就运出去100多吨干果。
对于近年白果价格逐年走低的问题,季海林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物以稀为贵”,九十年代末白果高达几十元一斤,那时全国产量只有几千吨,现在全国的产量达到了2万吨,果子多了价格自然就高不上去;其次是外地客商拼命压价,现在白果市场已经成了买方市场,客商他不愁买不到果子,加上本地经济人资金有限,不敢做长期投资,只希望把手中的货能赚一点就尽快出手,长期互相倒市,价格也就降了下来;销售渠道不够畅通也是一个原因,现在泰兴的白果主要销往广东、南京和上海,国内市场还没有真正打开,国际市场几乎还是个空白。他说整个国内市场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假如全国每年每个人消费10粒白果,按每斤200粒计算就是三万吨,那么现在的产量尚不能满足需要。该负责人说,今后他们还要进一步加大开拓市场的力度,特别是要在银杏苗木和盆景等方面做文章。
政府也一直在寻找出路
宣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刘琦说,目前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银杏产业面临的危机。针对农民由于收入减少种植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目前已经在郭寨村进行了大田高效复合种植模式的试点和推广,通过在银杏林里套种花生和大葱等办法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平均每亩年增收入500元以上。此外,在银杏产品的深加工上当地政府也开动了脑筋,目前已经开发出银杏精、银杏胶囊、银杏茶叶、银杏酒等系列产品。从银杏叶中提取的黄酮是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的主要成分,国际市场价为每吨90万元,投资1000多万元的某企业已于2005年底投产。不过该工作人员坦言,目前泰兴从事银杏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只有十来家,年销量不足300吨,对于年产4000吨的当地白果市场而言还是起不到太大作用。
泰兴市林业局综合科的负责人袁觉认为,前几年白果价格很高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每斤十元左右是个可以接受的价格。目前泰兴市对银杏产业非常重视,一直把它作为富民强市的传统产业来抓,2005年还以一号文件的形式要求各级部门巩固银杏产业的基础地位。另外,该市专门成立了银杏产业协会,对银杏的栽培、种植及加工进行统一指导和协调;对于境内100年以上树龄的银杏树都建档加以保护,禁止古银杏木出售;当地政府还专门成立了银杏开发中心,由市领导挂帅,每年财政拔款100万元进行市场的开发。不过袁科长也承认,100万元的投入还是解决不了大问题,开发银杏产业市场政府部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新闻链接:
银杏树成
“省树”推荐品种
10月9日,江苏省绿委会联合省农林厅等有关部门正式启动江苏省省树、省花的评选活动。经过省绿委会、省林业局、省林学会数月的宣传发动、广大群众投票、专家学者评议等基础工作,从群众选票的统计结果显示,有98.46%的评选人推荐银杏为省树。至此,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成为“省树”的推荐品种,并即将向全省公示,公示后将上报经省政府常务会议批准。最终将由江苏省人大通过后,确定江苏省法定的“省树”。
“活化石”的来源
银杏果又名白果,公孙树、鸭脚。明代李时珍曰:“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白色,又名白果”。在3亿多年前,银杏类植物几乎分布于全世界,至中生代侏罗纪为银杏树的全盛时期。经过第四纪冰川运动,气候剧变,银杏类植物已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灭绝。我国因受冰川侵蚀的作用较小得以遗存,成为银杏类植物唯一生存的后裔,因此银杏树又被称为活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