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街上到处闲逛的牛以及包着头巾的出租汽车司机,如今的印度可能会让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想起一个他很熟悉的地方:几十年前的中国。
胡锦涛是十年来首位访问印度的中国国家元首,为迎接他周一到访,新德里已提前装扮一新,包括清理道路上的流浪牛。 然而,新德里拥挤的机场、崎岖不平的道路以及频繁的停电还是让人想起中国经济开放改革曾经的艰难岁月。
如今中国已是面貌焕然一新。在上海、北京和杭州,宽阔的林荫大道和光鲜的建筑无不展现着一二十年来中国政府的财力以及外国投资者对中国慷慨的投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孟买、新德里和班加罗尔的破落,由此也可以看出,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对印度的经济发展构成了怎样的威胁。
如今印度看待中国与十多年前中国看待日本颇为相似,都将对方视为激发新政策、推动经济发展的竞争对手。正如中国当年按照日本财阀的模式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一样,如今印度也在从中国学习经验。
2000年,印度议会批准成立经济特区,向那里的投资者提供税收减免,以推动出口的增加和基础设施的兴建。这与1980年代初中国建立经济特区十分相似,当年中国就是通过经济特区来吸引外资、进行改革试验,并最终将改革推向全国。
中国目前有六大经济特区(包括海南岛全省),而印度截至10月底共批准了237个小规模的经济特区,因为与中国不同,印度的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能通过法院和其他民主机制保留这些土地或者至少争取到更好的价格。
最近,在中国遍布全国的道路建设取得成功后,印度也开始新建自己的高速公路网。印度政府还开始在其他基础建设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并试图吸引更多外国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到印度修建道路、桥梁、输气管道以及电信网络。
当然,中国的成功也并非那么完美无瑕。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城市受到了污染的威胁、农村地区依然贫困、在北方许多地区水资源匮乏。印度也必须克服同样的问题。获取上述的经验教训并非难事。在各种各样的研讨会和会议上,中印比较总是中心议题。
印度的商界人士从中国考察回来后总要对印度本地的官僚们大加抨击一番。而中国人也愿意为印度提供帮助。在1962年的边界战争后,中印两国关系疏远,双边贸易几乎为零,因此中国驻印度大使在过去40年里也一直是个不怎么讨好的角色,如今却突然变成了热门人物。
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说,他每天都会收到大量请他去做演讲的邀请,大家都想知道如何从中国学习经验。
(美国《华尔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