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回扣 任职提拔 人员聘用 这个书记“通吃”
在查办医疗商业贿赂案件中,我们发现,医药推销商为使自己推销的药品能够在医院占有份额,他们充分利用有关部门制定的药品销售价格与药品出厂价格之间的巨大差额贿赂医院的管理人员,在他们看来,所谓药品“招标”只是药品进入医疗市场的准入证,最终尚需打通医院与有处方权的医生才是获利的根本所在。所以,在医药推销商与医院之间,已经形成一个通行的“行业潜规则”:药品回扣。 而药品回扣所涉及的人多、面宽,所以“零敲碎打”成了药品回扣的突出特点,刘好贤受贿案就是其中的一例典型。
——摘自检察官的办案笔记
豫北安阳在治理医疗商业贿赂专项活动中紧锣密鼓,继2006年9月22日,该市卫生局原局长杨洲受贿40余万元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后,9月27日,安阳地区医院原党委书记刘好贤(正处级)也因受贿罪出庭受审,10月20日,法院一审作出判决,判处其有期徒刑六年。
起诉书指控,2004年5月至2006年3月,被告人刘好贤在担任中共安阳地区医院党委书记期间,利用负责全面工作和分管医药采购等职务之便,非法收受他人钱财共计人民币14万余元及“联想”牌笔记本电脑一台,为他人谋取利益,已涉嫌受贿犯罪。
一、跋涉与堕落的身影
“我叫刘好贤,男,51周岁,汉族,大学文化程度,原任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党委书记,原濮阳市第九届政协委员。我因涉嫌受贿罪被检察机关决定逮捕,失去了人身自由,痛苦万分……”
9月27日,安阳市北关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内,针对公诉人就刘好贤涉嫌12宗受贿犯罪指控,他对大部分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谁知在示证、质证阶段,这位昔日的书记在最后陈述时大动感情:“他们(主要指医药推销商)利用了我的弱点。刚开始,他们送来的现金和礼品我都退回去了,只可惜没有坚持下来。由不正常觉得正常,从不敢收到大胆收,甚至觉得心安理得,终于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忏悔到这里,刘好贤止不住语音哽咽,泪眼婆娑,竟一下哭出了声。
翻开刘好贤案的卷宗,一串串闪光跋涉的足迹与黯然堕落的身影错落交织,不禁让人品味出人性的复杂莫测。
1955年3月13日,刘好贤生于河南省滑县白道口镇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出生不久父母双亡。然而,刘好贤好学上进,依靠亲戚邻里的关照资助,16岁考上了滑县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当选为校学生会主席。在组织上的悉心关怀培养下,年轻的刘好贤18岁时毕业留校任教,光荣入党,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
1984年5月刘好贤调入市直机关党委,先当了两年党委秘书,紧接着任党委办公室主任。在担任市直党委办公室主任的8年内,尽心尽职,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4年,刘好贤被任命为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不久又任纪委书记。
2001年初,刘好贤任市卫生局副局长,2004年5月,又被任命为安阳地区医院党委书记,主持全面工作。
刘好贤的家庭一家四口,衣食无忧,小康人家,其乐融融,令人艳羡不已。
然而刘好贤咋就成了今日的阶下囚?这样一位曾拥有诸多荣誉光环的党委书记如何站在被告席上,成为2006年安阳市反医药商业贿赂案件中被查处的级别最高的贪官呢?
二、面部肌肉抽搐不止
刘好贤的案发是从一条不起眼的线索开始的。2006年春节刚过,安阳市检察院在查办医疗贿赂案件过程中,发现安阳地区医院书记刘好贤有涉嫌受贿的嫌疑。鉴于刘好贤系正处级干部,在安阳,正处级干部还是属于“稀有资源”,其本人又长期在纪检监察部门工作,市检察院领导把任务交给了市院反贪局侦查一处。
经过数日缜密初查,办案组进一步核实并固定了刘好贤收受数名医药推销商贿赂4万余元的证据。
收网的时候到了。
2006年4月4日,办案组分三路出击:一路传唤刘好贤,再一路到刘好贤的办公室和他在安阳市的住处以及老家依法搜查,还有一路控制刘妻张某。
当办案的检察官出现在刘好贤面前时,尽管刘好贤努力装出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可由于紧张,他的面部肌肉不经意间却抽搐不止。
进入讯问室,刘好贤先是高谈阔论摆功劳,接着悲天悯人倒苦水,最后避重就轻挤牙膏。
与此同时,在刘好贤家中,虽然搜查出与案件有关的一些线索,但赃款赃物还是早已转移,而且刘妻张某拒不配合,接下来刘妻张某又神秘失踪。看来,检察官们遇到了非同一般的对手。
面对案件出现的僵局,检察官们调整思路,凭借讯问技巧,终于在法定时限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刘好贤交代:他曾先后三次收受本单位职工常某为提拔药材科副科长向其贿赂的现金人民币2万元和“联想”牌“天逸100D”型笔记本电脑一台。
4月5日,检察机关决定,对刘好贤以涉嫌受贿罪刑事拘留。
4月6日上午,办案人员到安阳市看守所提讯刘好贤,刘好贤开口便咬定办案组对其逼供诱供。别说有新的收获,他竟然把昨天已经供认的涉嫌犯罪事实也全部推翻矢口否认,连续多日拒绝回答办案人员的任何讯问。
三、一串阿拉伯数字
办案的检察官们认真分析案情,采取以静制动的侦查方案。一方面采取异地羁押至林州市看守所的措施,另一方面外松内紧,继续寻找刘妻张某的下落。
新的侦查方案渐渐收到成效。检察官们了解到,自从刘好贤被异地关押到林州市看守所后,刘好贤寝食难安,消沉烦躁,一夜头白,坐卧不宁,天天嚷着喊着要见办案的检察官。
此刻,办案的检察官们却不着急了,而是通过狱警多次为他买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脑梗塞和皮肤过敏等多种药物,而对刘好贤要求见面的请求则避而不谈,刻意淡化,意在彻底打消其企图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
自从开展打击商业贿赂活动以来,看到查处收受医药推销商回扣的风声日紧,刘好贤夫妇如惊弓之鸟,挖空心思寻找对策。他们找到一个做个体生意发了财的侄子,假称向其借款十几万元,订下攻守同盟。
刘好贤归案当天,张某给丈夫打电话迟迟联系不上,她预感大祸临头,便立即转移包括受贿赃款在内的50余万元“家庭财产”,然后逃至一亲戚处隐匿起来。
半个月后,办案的检察官们在刘好贤的侄儿家中的桌子上,发现了一张不起眼的便条,上面简单书写着一串阿拉伯数字,经查系张某一亲戚家的住宅电话号码。
办案的检察官们则不动声色,通过这一串阿拉伯数字,终于找到了东躲西藏、惊魂未定的刘妻张某。
刘好贤、张某夫妇感情甚笃,在亲戚和街坊邻居眼中,是一对恩爱夫妻。办案的检察官们推测,张某即便没有卷入案中,也是一位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案件知情人。接下来,办案人员对刘妻反复规劝,张某假装生病,检察官们找来专职医生为其检查;她称受贿款是从侄子处借的,办案的检察官们领其与侄子对质,柳暗花明,案件终于出现转机。
2006年6月9日,一个周末的下午,办案的检察官们驱车来到林州市看守所22号监室,给刘好贤带来一封由其妻子亲笔书写劝其认罪悔过、迷途知返、争取从宽处理的信件,刘好贤读完这封特殊的家书痛哭流涕,其情其状悲不复言……
四、“不收白不收,收了就上瘾”
刘好贤收受贿赂案发后,对他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颇耐人寻味。
普通医护人员大为惊讶:“刘书记为人正直善良,平易近人,大会小会讲廉政,咋会是个贪官呢?检察官不会是办错案、抓错人了吧?”
而他身边一些工作人员则一针见血:“他上任没几个月,便与众多医药推销商打得火热,大小医药推销商围着他团团转,都快把他办公室的门槛踏破了,这样的书记迟早要出事,不出事才怪呢。”
探寻刘好贤由良善到贪腐的心灵蜕变轨迹,不妨品读一番他本人的内心独白:
“2004年5月,组织上任命我担任地区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仍然空缺,尽管心里不太满意还是服从了。结果我到地区医院不到半年就产生了新的院长。由于实行院长负责制,原本指望自己到地区医院能够院长书记‘一肩挑’的愿望落空了。我思想上有了不满情绪,开始对自己逐渐放松,产生一种不良心态,计较个人得失,甚至私欲膨胀,利欲熏心。
“我先叫医院给自己购买了一套公寓,2005年年底又让医院为自己购买一部‘别克’轿车。在我分管的药品采购工作中,开始部分医药推销商向我行贿,我还不好意思,推托不收,几次退款,可是把那些医药推销商的钱退回去,他们马上又送回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的思想道德防线渐渐被摧毁。于是有人到办公室送钱,有人来我临时住的地方送钱,还有人找借口跑到我家送钱。有的医药推销商见过一面两面、吃过一次饭的钱我收,有的经亲朋好友捎信打过招呼的医药推销商送钱我也收,还有的医药推销商我根本不认识,毛遂自荐直接自我介绍送上的钱我都敢收,认为凡是收了人家的钱只要能把事办成就行。现在社会风气都是这样,你不收别人收,不收白不收,越收越上瘾,就像决了口的江堤河坝,一旦开了口子想堵都堵不住。
“在医院进人、选拔合同制护士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过程中,我也收受了部分人的贿赂,多者上万,少者几千,这些人从形式上都是经过考试、面试、公开择优选拔,但凡是给我送钱的人,我都想方设法让他们如了愿。”
经法院审理查明:刘好贤3次在其临时住处,收受医药推销商刘某行贿款2000元、5000元和1万元人民币,为其向本单位进药提供方便。与此类似,刘好贤还先后在其办公室和家中收受医药推销商王某行贿款1.3万元人民币,医药推销商康某行贿款1万元人民币,医药推销商李某行贿款1万元人民币,医药推销商芦某行贿款8000元人民币,医药推销商李某行贿款5000元人民币。
另外,刘好贤在家中收受地区医院药材科副科长张某为提拔职务3次向其行贿共计2万元人民币。后张某如愿被提拔为药材科科长。
为单位调进医生和临时护士转合同制护士,刘好贤还先后5次收受他人行贿款3.7万元人民币。
编后话:
医学专家曾做过试验,青蛙遇热水遭受强烈刺激而跳出逃生,若把它放入温水中慢慢加热,最终青蛙因贪图享受反被温水烫死,这被称作青蛙效应。
从某种意义上讲,刘好贤也正像那只泡在温水中一味贪图享乐、利令智昏被煮的可怜青蛙。在这起案件中,除了刘好贤晚节不保、咎由自取足以警醒后人莫学糊涂的青蛙之外,青蛙身处热水抑或温水的环境条件似乎更应引起全社会尤其是相关部门的格外重视与关注。据办案的检察官介绍,刘好贤犯罪数额不是很大,但是其“零敲碎打”的犯罪手段却显现出当前医药与卫生系统商业贿赂潜规则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检察日报) (责任编辑:车东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