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中,2007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势必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高校学子在备战求职面试时仍然表现得不够成熟。一些外企人力资源部经理坦言,几个细节问题,常常导致尖子生在面试中“铩羽而归”。
弄巧成拙说假话
资质聪颖的学生固然受青睐,但大多数企业对员工的第一要求是诚信。顾小姐就职于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人力资源部,她告诉记者,“有的学生为了图一时表现而说了假话,这让他们无缘进入下一轮面试。”
日前,一位前去求职的男生在面试时表现出色,作为面试官的顾小姐便问了一个问题,即他是否事先参看过学校BBS上的“面经”。所谓“面经”,是一些求职者在参加企业面试后,在网上发表的有关面试经历和面试体验的文章,其中包括考官提问内容、回答要点等。由于这位男生一口否认曾参看过“面经”,所以顾小姐便开始了有针对性的提问。“他可能想不到,我事先也收集了各大高校的‘面经’研读。这个男生的回答和网上的套路一致,所以我判定他没有说实话。”顾小姐提前结束了对这位求职者的面试。
情绪控制有欠缺
让很多外企人力资源部经理感叹的是,很多高校尖子生虽然成绩优异,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情绪控制能力依旧有些欠缺,这也是他们在面试中失利的一大原因。
“有些学生很紧张,比如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抠手,把手抠得通红。还有的学生一进面试房间就脸色苍白,一开口,说话声音都在抖。”一些外企人力资源部经理告诉记者,外企招聘通常会设置数轮面试,而首轮面试一般不涉及专业知识,主要是考察求职者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一个前来应聘销售职位的大学生,如果回答问题时紧张得语无伦次,我还怎么能相信他有能力说服顾客来买我们的产品?”
简历内容不耐看
“学生寄来的简历都很豪华,可惜简历内容不耐看。”某知名咨询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莫丽女士说,很多应聘者在简历中对教育背景交代得过于详细,但在真正要花心思写的实习经历和社会活动一栏,却没有给予重视。不少学生只简单交代实习的单位和部门,至于实习中究竟做了什么事情,成果是什么,实习单位反馈是什么,却只字不提。由此,企业无法从简历上获取有效信息,做出甄别,再豪华的简历也就只好搁在一边了。
此外,针对愈演愈烈的简历造假行为,不少人力资源部经理们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莫丽告诉记者,不少面试官在面试中,往往会抓住一个问题刨根问底,或者就求职者在简历中涉及的内容展开细致详尽的询问。“鉴别简历内容真假,面试时候即能见分晓。”
本报记者 樊丽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