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扶贫资金整体使用情况是好的
2004年以来违规违纪41件
出现问题发现一个 严厉查出一个
绝不姑息迁就
[主持人]:
有网友问扶贫金都用于哪些方面,资金项目怎么安排,如何争取扶贫资金项目?
[刘坚]:
国务院扶贫办不直接管项目,对资金的安排实行“四到省”:任务到省、责任到省、资金到省、权力到省,资金主要用于我刚才提到的三项重点工作中。
[主持人]:
有网友问:一些地方在使用扶贫资金中使用问题,是否有挪用资金的情况?
[刘坚]:
扶贫资金整体使用情况是好的,2004年以来,媒体和各方面的反映有117件,属于违规违纪的是41件,我们非常重视,立即进行纠正。我们进一步修订了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要求省扶贫项目的安排要在主要媒体公开、公示。同时加大审计和检查力度,对出现问题发现一个,严厉查出一个,绝不姑息迁就。
国家研究采取系列改革措施解决穷人贷款问题
[主持人]:
有网友问:听说国家有扶贫贷款,穷人怎么能够贷到款?
[刘坚]:
穷人获得贷款确实很难,这几年我们也一直在研究。主要是要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建立担保基金、改革贴息方式、实施小额信贷、探索建立村级互助资金等措施予以解决。
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工作是一致的
“整村推进”是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好抓手、好平台
[主持人]:
有网友问:扶贫开发已有20多年,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农村贫困现状依然很严峻,特别是贫困农户要脱贫致富似乎遥遥无期,与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相距甚远,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是否有点过早?
[刘坚]: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还是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解决农民身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农村建设和我们抓扶贫工作是一致的。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建设的关系我们用三句话概括:第一句话,贫困地区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工作重点;
第二句话,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提出五个方面和现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内容整体上是一致的,我们把它更具体化。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包括“六个建设”:1、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2、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建设。我们要求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3、提高人口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主要落实九年义务制教育,实施“雨露计划”,推进合作医疗,村建卫生室;4、树立文明新风的精神文明建设,抓和谐农户评比、乡规民约制定;5、规范有序的民主政治建设;6、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第三句话,在扶贫开发实践中我们总结出“整村推进”,是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好抓手、好平台。我们和中央十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共同抓好整村推进,各负其责,各记其功。
中央扶贫资金重点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倾斜
少数民族地区扶贫重点县占45%
[主持人]:
网友casitu提问:我在内蒙古贫困地区长大,特别想了解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基础条件差,国家这几年给予了很大照顾,请问对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措施有哪些?今后还有哪些倾斜政策? [2006-11-2311:38:03]
[刘坚]:
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非常关注。我们在确定592个扶贫重点县时,其中有267个民族县,占到45%。第二,每年资金分配中,对内蒙、新疆、宁夏、西藏、广西自治区,少数民族比例比较大的青海、云南、贵州占到中央扶贫资金的40%。第三,确定中央机关定点扶贫,中央大型企业定点扶贫中,我们重点向少数民族地方倾斜。第四,专门对22个“少小民族”做研究,要求这些省在资金上对他们进行倾斜。
“阳光计划”和“雨露计划”互为补充
普惠对象不同
“雨露计划”培训补贴一个农民补贴800到1000块钱
[主持人]:
有网友问:听说国家组织对贫困农民外出打工进行培训,还会提供补贴,符合哪些条件才能参加这些培训,我们和谁联系?“雨露计划”是否能够制定全国统一的实施方案,它和“阳光计划”有区别吗?
[刘坚]:
“阳光计划”和“雨露计划”是互为补充的关系,“阳光计划”普惠的是所有农民,“雨露计划”普惠的是贫困农民。“阳光计划”补贴低一些,而“雨露计划”培训补贴高一些,大体对一个农民培训补贴800到1000块钱。主要针对的是16到45岁的贫困农民,农民提出申请报给乡镇,乡镇报给县政府,得到扶贫系统认可,同时在村里公示,最主要的是取得老百姓的认可。多数地区发培训券,然后到指定地点接受培训。
刘坚:我们很有信心如期实现十年纲要的目标
贫困人群76%居住在山区
28.1%是文盲半文盲
[主持人]:
网友“最需要帮助的人”:尊敬的刘坚主任:您好!今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实施进入了第二个五年,从扶贫开发实践看,到2010年,我国能否如期实现纲要所确定的目标?
[刘坚]:
去年我们进行了纲要的中期评估,五年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很大成绩。我再强调一下,比如整村推进,到今年年底将完成57000个贫困村扶贫规划的实施,今后每年还要解决2万个左右的贫困村。
第二,“十一五”期间,每个贫困户家庭都要有一个劳动力接受培训。尽管难度很大但我们有信心,“十一五”期间能够完成任务。中国的扶贫开发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当前任务依然很艰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连续两年贫困的人群76%居住在山区,其中46%人均耕地不足一亩,28.1%的是文盲半文盲,我们要解决这部分人口的贫困问题难度是非常大的。
第三,我们看到刚刚脱贫的人群还很脆弱,稍有变故就会返贫。所以工作不能有丝毫麻痹。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思路,同时国家经济发展财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为我们消除贫困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同时抓好工作落实,我们很有信心如期实现十年纲要的目标。
国际社会对中国扶贫工作非常肯定
2005年底我国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下降到2365万人
[主持人]:
“十五”期间,扶贫开发进展情况如何?
[刘坚]:
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社会认可,国际上对中国的扶贫工作也是非常肯定的。首先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数量持续下降。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贫困人口是25000万,1986年下降到12500万,到2005年底我国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下降到2365万人。20多年来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世界银行对我们有一个评估,认为1980年以来中国中国减贫人数占世界发展中国家减贫人数的70%以上,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5年的评估报告认为中国提前完成了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少的目标,即贫困人口下降一半,我们已经提前完成了这一目标。
首先贫困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减少。第二,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现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7.8%的行政村通路了,98%的行政村通电了,96.4%的行政村能接收广播电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第三,社会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开发道路,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作为发展中国家,贫困县、贫困群体存在是客观现实,关键是要找到一条消除贫困的路子。我们提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全面发展”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开发式扶贫为主的道路。2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不但符合中国的国情,也被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所认可。2004年全球扶贫大会在中国召开出发点有两条:第一肯定中国的扶贫成绩,第二肯定中国开发式扶贫为主的道路。
减少贫困人口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还不是全部
要抓实、抓细、进村入户
真正解决贫困人口问题
2007年扶贫工作:分片扶贫 进村入户
因户制宜抓帮扶
[主持人]:
是否还继续使用“贫困人口减少数量”来衡量扶贫开发成效?
[刘坚]:
大家知道联合国有一个千年发展目标,就是1990年到2015年贫困人口将减少一半,这是国际上通用的。我们现在有一个问题,既要减少贫困人口,同时要巩固扶贫成果,还要提高贫困人群的生活质量、文化素质,进一步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减少贫困人口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还不是全部。
我们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全面发展”的开发式扶贫。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一部分。“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继续抓好“一个瞄准、三项重点”。如果讲的更细一点,明年将从三个方面继续抓好扶贫工作落实。
第一,继续分片研究扶贫开发思路,比如西南喀斯特地区,这些地方积温不低,降雨量不少,最主要的是耕地少,土地零碎。要开发将会造成水土流失,不开发农民又穷,怎么办?这几年我们为当地农民探索出一条“种草养畜、脱贫致富”的路子。今后我们将分片研究,比如喀斯特地区怎么消除贫困,北方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如何使单位水资源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特殊困难片区怎么办?我们首先要研究这些事。
第二,整村推进,抓落实,新阶段的扶贫工作一定要进村、入户,解决老百姓身边的问题,解决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因户制宜抓帮扶。如果把贫困户分分类,对于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我们要通过开发扶贫的方式来帮扶,这是基本的方针;对于五保户、家庭负担比较重的困难户、家中有残疾人的,辅之以救济救助的方式。我们采取“四帮扶”措施:明确帮扶对象、明确帮扶项目、明确扶贫资金、明确脱贫时间。
“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同时坚持社会参与,动员各方面力量。总之,扶贫工作一定要抓实、抓细、进村入户,真正解决贫困人口问题。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有一些县经济上去了,但不等于当地贫困问题解决了。我们特别强调紧紧瞄准贫困人口。经济发展为消除贫困创造了条件,但贫困问题并不能自然而然随之解决。
2006年11月23日上午十时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将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在线访谈。图为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回答网友提问。(中国政府网陈涛摄)
中国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全面发展”的开发式扶贫道路
[主持人]:
您提到我国扶贫经验对很多国家都有借鉴意义,请您总结一下我国都积累了哪些扶贫经验?
[刘坚]:
用一句话讲就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全面发展”的开发式扶贫道路。
我国扶贫工作实行“四个到省”的管理体制
[主持人]:
网友“汾河日出”:请问刘主任:评价一个村庄是否贫穷的标准是什么?具体来讲,我是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的一个村主任,比如——我怎么判断我的这个村子是否贫穷呢?量化贫穷的标准在基层是如何制定的,您清楚这些吗?
[刘坚]:
由于我国扶贫工作实行“四个到省”的管理体制,贫困村主要由各省级政府认定,国务院扶贫办备案。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农民收入水平和贫困发生率;基础设施情况,如水、电、路、安全饮水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如耕地、小型水利设施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如学校、卫生院等。
新阶段的扶贫工作:一个瞄准
三项重点
整村推进:全国确定14万8千个贫困村
[主持人]:
进入新阶段以来,我国的扶贫政策有哪些完善和调整,都取得了哪些成效?
[刘坚]:
我国的扶贫经历了几个阶段。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对贫困群体很关注,当时主要以救济、救助为主。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86年我们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以来,主要是以改变生产、生活条件为主。1994年到2000年,我们制定并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第三个阶段,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特别注意采取综合措施解决贫困。新阶段的扶贫工作主要是:一个瞄准,三大重点,“一个瞄准”是紧紧瞄准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三个重点”:第一是以整村推进为切入点,努力改变生产生活条件。我们在全国确定14万8千个贫困村,覆盖中国80%的农村贫困人口。第二,以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切入点,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是新阶段扶贫工作最突出的特点。我们特别重视提高贫困人群的素质,提出了“雨露计划”,实现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第三,以产业化扶贫为切入点,带动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生态效益。这三项重点工作的关系可以比作“一体两翼”,就像鸟的一个身体和两个翅膀。整村推进,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是鸟的身体;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产业化促进结构调整,是鸟的两翼。抓好三件事,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就可以飞出穷窝,向小康社会迈进。
没有解决温饱的2365万人口“十一五”期末都要基本解决温饱
解决好14.8万个最贫困村就解决了80%的农村贫困人口
[主持人]:
您提到了2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一些成效,从数字上能够明显感觉到贫困人口的减少。有网友问:未来扶贫是如何定位的?是否继续使用贫困人口减少数量来衡量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
[刘坚]:
中央召开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扶贫开发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是一个什么定位呢?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5月曾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句话把扶贫工作做了定位。
“十一五”期间的目标,总体目标是继续减少贫困人口,巩固扶贫成果,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具体目标是“两个基本”,一个是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还有2365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到“十一五”期末我们要基本解决温饱。二是基本完成1480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规划,这是很有意义的。
148000村覆盖中国80%的贫困人口,占行政村的21%,是中国最贫困的村。如果基本解决这些村的贫困问题,我们消除贫困工作就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可以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迈出重要一步,也为了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刘坚:从事扶贫工作经常会使心灵得到净化
[主持人]:
网友特别关心您在贫困地区视察、调研的过程中,让您最感动或者最感触的事情是什么?请您讲讲。
[刘坚]:
过去我长期在江苏工作,这是一个发达地区,后来我到农业部工作,2004年到国务院扶贫办工作,工作的最大特点是主要跑贫困地区,接触的主要是贫困人群。去年扶贫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们带领党员同志到河北一个老区贫困村调研,这里的群众尽管很贫困,但对我们党充满了感情,调研结束后,一些同志拿出几百块钱送给他们,他们感激的不得了,通过这件事,使我们联想到我们生活在城市的人更应该努力工作,把眼睛更多的关注到贫困地区弱势群体。从事扶贫工作经常会使你的心灵得到净化。
社会力量是扶贫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主持人]:
网友关心有哪些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
[刘坚]:
社会力量是扶贫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定点扶贫;二是东西扶贫协作;三是其他各种社会力量,包括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志愿者等等。
目前有272个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48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定点县,占全部重点县的81%。东部有15个省市与西部11个省市区开展东西扶贫协作。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方面,开展了“希望工程”、“光彩事业”、“天使工程”等等有声有色的社会扶贫活动。 (责任编辑:梅智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