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创建全国卫生模范城市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全民皆兵,人人为古城争光,从学校到机关,从部队到地方全力以赴,声势浩大,但在管理边沿地带不和谐音符仍然存在,成为市民议论的热点之一。
位于西安市新城区东大街和西一路之间的炭市街水产批发市场,是西安市区最大的水产市场。 区委、区政府下大力气对周边环境进行了多方治理,特别是“创卫”活动开展以来,环境面貌大为改观,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治理过后,又出现新的反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该市场的弊端又逐渐暴露出来,如商业业态过时、市场环境差、存在安全隐患等,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全市“创卫”、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严重影响西安城市形象和投资环境,亟待改造,实现从“乌鸦”到“凤凰”的提升。
炭市街市场形成于1978年,1985年建设了钢架大棚,现有摊位326个,从业人员500多人,主要经营鲜活海产品、生熟肉制品、干鲜果品、干菜副食等8大类2000多个品种。随着炭市街市场知名度的提高,南来北往的客商、购物者云集此处,成了名副其实的西安“水产地”名片。1995年对大棚进行了改建,扩大了规模,但其占道经营的情况仍然存在。陈旧的大棚下,拥挤着众多的水产经营者,使炭市街完全失去了道路的功能。在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马路市场逐步取缔、室内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炭市街市场陈旧的经营模式与西安市建立大都市的设想极不和谐。难怪外地客商步入西安,在炭市街买到了鲜活的海鲜,高兴之余,又深一脚浅一脚的裤腿上布满污泥,垃圾污水刺鼻,上下货更是“脏、乱、差”一片,惹得他们哭笑不得。游客们由衷地说,走进康复路,就想到了全国的服装批发;走到西部车城,就看到了名牌款车;游到人人乐,就想到了随心所欲的百货;步入骡马市,就想到了现代商业气息;逛到了炭市街,就想起了购物的尴尬。客商们由衷地希望政府加以引导,保护提升多年来打出的古城名片效应。
经过记者一个月来的观察、走访,明确感觉到昔日闻名西北的炭市街水产市场,交通功能已经完全丧失。一旦遇到险情,消防、公安、急救、市政服务无法正常通行,安全隐患尤为突出。该市场形成多年,设施老化,2002年就曾因线路老化造成短路、发生火灾事故。目前,炭市街经营客户人员密集,消防通道基本不畅,而且与周边楼宇间距狭小,一旦发生火灾,急救设施难以畅通行驶,住家户忧心忡忡。
炭市街市场受基础条件限制和经营商品的特性,长期以来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腥味刺鼻,附近居民深受其害。该市场防尘、防蝇、防鼠等措施不到位,加之个别商户经营不规范,食品卫生安全得不到保证,群众意见纷纷。肆意排放的污水和垃圾,加上高密度的人群,使棚内食品安全、公共卫生无从保障,被污染了的水产副食品和潜伏其中的病菌,每天随销售渠道传播到千家万户,如此重大的安全隐患时刻威胁着西安市民和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总而言之,炭市街占道经营市场已经成了西安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一块顽石;成为阻碍“炭市街旧城改造”、“唐皇城复兴计划”顺利实现的滞后市场;成为附近居民最大的安全隐患;成为西安市最大的卫生隐患。由于占道经营的炭市街水产市场的存在,受西安市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吸引而来的陕西华威开发商投资3亿多元建成的“炭市街水产副食商城”无法营业;原居住在此的拆迁安置户无法回迁营业,这个当时“政府为老百姓办10件实事”之一的“菜篮子工程”成了超级摆设,开发商的巨额投资付诸东流,严重损害了古城的投资环境!
历年的统计数字表明,目前炭市街经营市场每年给国家上交各种税金和规费200-250万元,安置就业岗位500人。而在国家一分钱不投的情况下,由开发商全额投资改造后的炭市街商业步行街预计每年可为国家上交各种税费3000万元以上,安置就业岗位3000余人,但却因面积不到5000平方米的大棚“遮拦”,致炭市街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无法实现。
走访、调查、座谈。老百姓认为,如果能够尽快将炭市街水产市场改建,不仅可以将占用多年的公共道路还给老百姓、缓解交通拥堵局面,而且还可让已建成的高档次现代化室内水产市场早日开门营业,使十倍于现有占道市场的经济、社会效益尽快发挥出来,使炭市街水产名片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行,全方位推进“炭市街旧城改造”、“唐皇城复兴计划”顺利实施,尽快促成香港和记黄埔集团“南新街改造”项目早日启动。
(本报记者 董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