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到,眼下的中国,几乎每一分钟就有一种民族文化在灭亡!”面对民族传统文化濒临消亡现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不禁感慨。
作为沈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东北古建筑传统彩画、地仗(油饰)技艺,如今也面临如此的尴尬。 “不能让恩师苦心传授的东北民间技艺,在我手中失传啊!”11月22日,60岁的李松柏老人找到记者,希望通过本报寻找技艺的传承者。
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
据李老介绍,古建彩画、地仗、油饰传统修缮施工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奴隶社会,奴隶主的宫室建筑就已使用朱红油漆来做装饰,后世历代又逐步对这些工艺进行改革,到清代已经发展得较为完整。
东北古建筑传统彩画、地仗(油饰),见证了东北地区几千年建筑历史,其彩画工艺接近于大众,具有传统审美的取向性和文化完美表现性。由于气温和湿度等原因,东北古建筑传统彩画、地仗(油饰)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能够表达东北地区历史上人民对生活独特认识和情趣。东北古建筑传统彩画、地仗(油饰)修缮工艺曾分布在全东北,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古建筑得不到保护,很多懂传统维修技艺的人都无法往下传承。全国只有周总理亲批的少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了古建维修部门。
幸运得到众恩师真传
据了解,李松柏自幼便喜欢绘画。他19岁时(1965年),沈阳故宫为培养修缮技术的传承人,通过公开招聘,李松柏成为为数不多者之一。“当时有人学瓦工、木工,只有我一人学古建筑传统彩画、地仗技艺。”李松柏告诉记者,他同包锡九等七位名师在沈阳故宫学习了三年,通过老师的口传和指导,使他真正地掌握了全套维修技艺。随着老师们相继退休,李松柏便在沈阳故宫担任古建筑的彩画组组长,一做便是30余年。
记者了解到,李松柏从业的几十年时间中,他成功地修缮了沈阳故宫大政殿内檐、凤凰楼内檐软天花,内蒙赤峰乌丹梵宗寺前大殿等数十个项目。
“一次,远在黑山居住的包锡九老师特意赶到沈阳故宫清宁宫,看到我完成的彩画等作品后,满意地说:‘我死也放心了。’”技艺得到老师的认可,李松柏感到很骄傲。
花甲之年急寻传承者
夏晒冬冻,长期在外作业,高负荷的工作强度,1990年李松柏因急性脊髓炎住进医院,1996年因病退休。因对修缮技艺的热爱,他在身体康复后,又活跃在古建筑修缮的岗位上。
李松柏告诉记者,东北古建筑传统彩画、地仗(油饰)工艺,是传统的民间技艺,在学校中根本没有这样的课程。“在沈阳故宫工作时,我也带过一些徒弟,但因为我当时工作多,对他们没有系统地进行教授。因学习时间较短,他们难以领悟技艺的精华。”李松柏很担忧,现在越来越多的古建筑修缮后,图案、色泽等方面因技艺原因,已让古建筑原有风韵消失殆尽。
日前,李松柏被确认为“东北古建筑传统彩画、地仗(油饰)修缮工艺”传承人。“我不能辜负恩师对我的培养,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技艺不能失传啊!”
据李老介绍,传承者的年龄最好在20岁左右,有一定的美术功底,热爱这个行业,能吃苦。“现今东北有一大批文保古建筑需要维修,而且新建的大批仿古建筑的表面都离不开彩画、地仗的修饰。如果拥有了这门技艺,不仅可从事几十年,而且也会有一个颇丰的待遇。”李松柏说。
您如果有学习此种技艺的愿望,可拨打81167796与李松柏联系。本报记者吴妍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