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上午,在平塘县卡塘乡卡塘敬老院。69岁的舒以坤老人高兴地告诉记者:2005年8月28日是他一生难忘的日子。那天,卡塘敬老院建好开院,他就被政府接来,从此他有了新家。敬老院有8位老人,1个孩子,再加上陈邦银院长,共同组成“家庭”,和和睦睦,大家都像一家人一样。 这是他一年前做梦都想不到的。舒以坤自己回忆说:1937年,他出生在平塘县贫穷的农村—牙舟镇兴陶村新寨组,家里有三兄弟,他排行老二。他10岁时,父亲过世,母亲便领着他们兄弟生活在破烂的茅草屋里。30多岁了,哥哥到外村当了上门女婿,1981年弟弟38岁才娶上媳妇,1989年母亲去世,他仍孑然一身。1992年,茅草屋倒了,他不得不到牙舟街上,摆一个小摊做起卖针线的小生意,也经常拎着一袋小家什挤农公车到处赶乡场。“家”就是牙舟邮政所一间闲置的空屋。1999年,由于多病,连小生意也不能坚持,他只能靠出租责任地别人交来的100公斤米,和亲戚微薄救助孤独守着一间小屋艰难度日。他愈加担心今后的日子。县民政局在卡塘修了一栋楼房,开起敬老院,舒以坤才重新有了“家”。被接来一同住的还有老来在农村无依无靠的林以兴、索绍品、龙章奎、蒙易华、王仁学五位老人,和因为残疾丧失劳力的乔永成、宋兴祥,以及孤儿陆昌莲,九个人加上院长,成了热闹快活而又温馨的一家。这里的老人告诉记者:政府每天发给他们每人5元生活费,1元零花钱,农村责任地出租换来的钱粮仍归自己;生病了就去乡卫生院看病、抓药都不需花钱;一日三餐不愁,有电视看。“一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老人们见到来客,快乐如孩子一般,立马带着我们去看他们在院长的带领下养的肥猪、种的菜园、自己叠得整齐的被子,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都因这个家感受着幸福。据民政局的同志介绍:现在,平塘县有3个敬老院,在“十一五”期间将新建(改建)敬老院7个,计划设置床位450个。其中,通舟中心敬老院正在建设中,今年年底完工;明年5月,卡浦毛南族乡敬老院建成,先后开院可接纳100位“五保”人员。逐步为城乡无所依靠的“五保”老人建起可以依赖的家,使其有所依、有所养、有所乐、有所为,安度晚年时光。 作者:杜兴旭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