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胡宗淳)目前出现的少部分人使用各种手段,把救助站当“接待站”,骗吃骗喝甚至骗取钱财的“跑站一族”令我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感到头痛。救助站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到我们站求助次数最多的已有七、八次了,有的‘跑站一族’自己聊天吹牛说,他们已跑了全国的两百多个救助站,游遍了半个中国。 ”
市救助站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跑站一族”一般都有很多求助的借口:来旅游钱被偷了,找工作钱被骗了,做生意做亏了,搞传销的醒悟了等等。登记时,他们一般都用假名字、假证件,并且往往选择晚上10时以后进来,因为这个时候工作人员很难查询到他们的真实身份。他们年龄一般在18-40岁之间,都具有劳动能力,而真正的老弱病残并不多。
除了骗吃骗喝以外,一些“跑站一族”甚至在救助站骗取钱财,炒卖火车票。他们先声称要回家,按照救助管理条例规定,救助站须为返乡的被救助人员提供车票。但是他们拿到车票后转手就卖掉。
据悉,救助管理条例中规定,被救助对象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被救助人员的身份很难甄别。另外,由于救助条例里没有规定一个人最多可以被救助多少次、隔多久可以被救助一次,因此救助站里的重复救助、超时救助并不少见。而有些人则是住五六天出去了,过一段时间又回来。
救助站负责人说,“跑站一族”第一加大了救助站的开销,他们吃、住、通讯、交通费用都要用钱;第二,工作人员工作量增加;第三是带来安全隐患问题。
据救助站负责人介绍,我市每年平均接待350至370人次求助人员,其中约有50至70人次是“跑站一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