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感慨“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或者四处问责“好人都去哪里了”。但,在“《2006,谁帮助了你?》岁末感恩行动”中,很多读者会发现:恩情,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刻不在。回味生活,回味过去,人们会发现,只要每时每刻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每时每刻感受到来自周围的馈赠。 读者戴丽新就有过这样的感受和体会。她整理自己2006年的生活,回忆起了很多恩情与感动,她致电本报,诉说自己的经历,借本报来表达对所有好心人的感激。
话说今年春天,戴丽新不幸得了滑膜炎、膝关节积水,不能行动,只好在家休息。她年迈的父母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赶来探望。她的父母都是普通退休工人,母亲一个月的收入只有400元,平时生活很拮据。但二老毫不犹豫,马上去医院买了一台近500元的理疗仪送给女儿。
戴丽新家住六楼,母亲腿脚不好,上不去。父亲就拄着两根拐棍,艰难地爬楼,把“母亲想看看她”的心愿告诉她。戴丽新拉开窗户,看到白发苍苍、颤颤巍巍的母亲,如一截枯树桩一般站在楼下,正拄着拐棍费力地翘首望着窗口。就这样,她和母亲,一个楼上,一个楼下,隔着六层楼的高度一问一答。当父母羸弱的身影远去时,戴丽新再也忍不住,任凭眼泪流下来。“我心疼父母,感谢父母!”戴丽新说。
在家养病,戴丽新明显地感觉到伤感和孤独。单位领导、同事、好友纷纷前来探望,还特意为她带来了拐棍,还有很多同学、同事隔三岔五地给她打电话、发短信,询问她的病情,陪她聊天……这样,孤独远离了她,她拥有了心灵的抚慰。“在那忧心如焚的日子里,那无数悦耳的手机铃声和由衷的祝福,帮我排解烦恼,是我的精神寄托。我感谢我的同事,感谢我的朋友,他们的恩情无处不在!”
祸不单行。术后的戴丽新没有完全康复,仍需要进一步确诊。她的情绪又一次低落到谷底。同事知道了,又专门来安慰她,单位还派专人全程陪护她进行彻底检查。同事都对她很关照。凡是外出、上下楼跑腿的活儿,都不让她干。而在午餐时间,大家无论多忙,都准时把饭给她送到办公桌前……她觉得,自己每时每刻都在承受一种细腻而温暖的“恩情”。检查结果出来后,排除恶变的可能。她很幸福。她说:“当时,我的心里就像撒满了七彩阳光。”
她能借助拐杖行走后,每周都坚持自己去医院换药。一次,她刚换完药,拄着拐杖艰难上楼,双手当时已经磨出血泡。突然,她双肩无力,眼瞅着就要跌倒。这时,一双有力的大手架住了她的右臂,拎过了她提着的药袋。她回头看到的是一张陌生但很友好的脸,是个青年人。他一直将她扶到家门口。戴丽新表示谢意,他笑着说:“我是新搬来的,就住你家楼下。咱们是邻居,别客气,有事尽管说!”她由衷地感谢这位新邻居。
送走新邻居,戴丽新要进屋,一位邻居大嫂走过来,递给她一张偏方和一袋白矾。这位大嫂说,她也得过滑膜炎,用白矾管用。由于市内市场没有成块的白矾卖,她就派爱人特意到苏家屯买了一公斤白矾,分给她一半。戴丽新要给她钱,大嫂拒绝了,说:“咱们同病相怜,你尽快治好病,比给我钱还让我高兴。”伫立在门口,戴丽新望着大嫂的背影发呆,心里感激莫名。
每天下班,戴丽新要乘坐226路小公汽回家。售票员见她不方便,都要扶她一把,或搀她上车,总有两三个人起身给她让座。每回下车,售票员都提醒司机:你把车停稳,让这位女乘客慢慢下。总要等她站稳脚跟后,小公汽才远去……
戴丽新回顾即将过去的2006年,心里充满感动:“总有一股股热浪滚过心头,总有一双双专注的眼睛看着我,总有一张张关切的笑脸温暖着我,还有那一声声亲切的问候……这些都是汇聚成一条真善美的长河。时光可以流逝,但这条河会日夜在我心头流过,让我记住2006年,记住太多太多的人帮助了我。”编后:感恩,请记住细节
有人可能说:这位女士真幸运,好人全让她碰上了。
不,应该说戴女士“善于发现”这些恩情。
我们许多人都曾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都曾接受短信和问候,都曾背负父母亲朋之恩,都曾邂逅陌生人之热诚……
但,许多人都没有像戴女士这样记住这些细节,没有像戴女士那样每时每刻都怀一种感恩情怀。在戴女士眼里,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自然就会感受到诸多恩情,发现身边全是好人。
因此,她不会像有些人那样牢骚满腹,看不见身边的“好人”,把自己陷入孤立。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应该向“能发现并记住恩情”的戴女士致敬!实习生刘飞本报记者伏桂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