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市主城滨江路规划建设,以后将更加注重打造沿江景观带、休闲岸线,并修建众多的滨江公园。
本月21日,市规划局总工办与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所共同编制的《重庆市主城区滨江地带规划建设模式研究》(以下简称《研究》),通过专家审查会。
该项研究历时一年,提出了适合我市主城区滨江路规划建设的新模式。专家评审表示,它将为以后我市滨江路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和标准。现有滨江路各自为政
随着1988年长滨路的动工,我市滨江路建设的号角正式吹响。目前,主城建成、在建和规划的滨江路共10条,已建成45公里。至2010年,主城区滨江路将初步成形,总长度140公里,位列全国第一。
“规划设计时,每条滨江路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规划,没有自己特色,雷同、抄袭成分严重。”市规划局的研究课题直陈主城滨江路规划建设几大硬伤:亲水公共空间遭破坏、滨江空间的利用率低、横向出入口较少、文化内涵展现不够等。滨江路建设进入第四代模式
《研究》将以往主城区滨江路的建设分为三代。其中,第一代,以渝中区两江滨江路为典型,主要是满足防洪、滑坡治理、环境整治、码头整治、交通完善等功能。
第二代,以沙滨路、部分江北滨江路为典型,在满足防洪、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尽量考虑绿化、小型的公共活动区。
第三代,以江北滨江路和南滨路为典型,在满足交通、防洪、景观的功能外,引入了多功能的公共活动区。
参照国内外经验,总结本市前三代滨江路规划建设模式,《研究》提出了新一代滨江路的规划建设模式-“第四代滨江路”。该模式的总体设计标准遵循城市总体规划,以道路网、用地、环境、防洪等规划为依据,其主要特点就是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土地。
“第四代”模式对滨江区域的建筑容积率、建筑高度、密度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以保证滨江路有良好的开敞空间和用地关系。滨江建筑有望限高12层
《研究》建议,建筑高度不宜超过12层,尽量扩大绿化用地空间。
滨江路与其沿线建筑起伏状态的总体走势,应与山体走势保持一致,沿线建筑的组合以点为主,避免连续的板式组合。
同时,将滨江路纳入城市的整体交通体系中考虑,弱化交通功能,减少交通对滨水景观的破坏,尽可能地留足够宽的滨江沿岸用地,为以后发展预留空间。此外,道路布置尽量沿等高线,线形宜弯不宜直,充分尊重江岸线原有曲直,尤其要保留江边天然河道形成的优美弧线。
滨江路功能定位分3类
本报讯 据介绍,《研究》还根据功能定位,将主城区滨江路划分3大类。
具体如下:沙滨路、九滨路、长滨路、嘉滨路4条以交通功能为主;南滨路(长江大桥-弹子石)、北滨路(嘉陵江大桥-黄花园大桥)、巴滨路、大渡口滨江路、金海路(北部新区滨江路)等,则以休闲娱乐、景观功能为主;而南滨路(鹅公岩大桥-长江大桥)、北滨路(嘉陵江大桥-石门大桥),交通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兼顾。
针对不同功能的滨江路,“第四代”模式量身定做了规划建设方案:交通为主的滨江路:建议采取“交通立体化”的规划建设模式;休闲娱乐为主的滨江路:可采取“结合步行道形成绿化廊道”模式;休闲娱乐、交通兼顾的滨江路:发展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复合公共空间,加强滨江路与轨道交通、公交停靠站之间的衔接。
记者 邓全伦/文 毕克/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