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中国各地保护古村落所采用的通行办法。但是,出席在江西婺源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国际研讨会的中外专家担心,盲目地发展旅游业会掏空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新华每日电讯》11月13日)
一座古村落绝不仅仅是一个古建筑群,它更是民族深厚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中国文物和古建筑学专家罗哲文认为,中华文化的根基在村落,西安、洛阳和北京等都是从村落发展起来的。他说:“一个古村落的居民大多由一个庞大的家族组成,那里有创业始祖的记载和传说,有古老的遗训族规。而且古村落的先民在村落选址、建筑与环境营造方面,运用古代堪舆学的理论,择吉而居、顺应自然、合理布局,创造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村落的价值,一方面在于其散发着质朴的原生态风貌,一方面在于其无可替代的民间文化魅力。要说是因为缺少规划的旅游开发,使越来越多的古村落走上了某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老路,逐渐失去了特色和自我,那真是旅游开发的天大冤枉。旅游开发中的破坏只是表象,就算没有进行旅游开发,这些古村落也难免不在市场经济和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变形和崩塌。
任何一个旅游者去看任何一处历史遗存的景物时,都不愿看到不古、不今、不中、不洋的假古董,谁也都知道没有了原住民生活的建筑不过是些死了的老房子。可是作为游客,而不是作为专门跑在“老少边穷”地区的民俗学专家,谁也看不到这些建筑中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了。不是因为科技进步生产方式改变了,所以在这些建筑中的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而是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过去大大地不同了。
正如罗哲文先生所说“一个古村落的居民大多由一个庞大的家族组成”,这些建筑的建造之初本也是围绕着家族功能而构成的。梁漱溟先生所著的《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说,中国和西方社会最大的不同是:“团体与个人,在西洋俨然是两个实体,而家庭几若为虚位。中国人却从中国就家庭关系推广发挥,而以伦理组织社会,消融了个人与团体这两端。”
所以,并不是当古村落成为“景区”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乡风民俗受到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使一把花生一杯茶都成为有价商品,家家的门头成为餐馆、宾馆和小卖部。而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不再以家族为组成结构,拆散成个人和小家庭之后,又没有形成西方的团体来聚合个人,以致人人变得目光短浅、惟利是图。这跟成不成为景区毫无关系。不是旅游地区,只要经济活动活跃一点的地区都难免俗。
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时要进行科学规划,不破坏古村落自然景观,这当然是绝对必要的。但要说不破坏文化内涵,这就不是旅游开发所能承受之重了,因为并不是外来的游客搅扰了古村落居民的生活方式,而是他们本来就不再按照他们祖辈的方式生活了。
古村落不古的板子打在旅游身上,有点葫芦僧乱断葫芦案的意思,游客的增多引来的环境和文化问题,只不过是暴露了现有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弊端。不从管理的根上找原因,而是想把古村落封闭起来,这只能是延缓问题的暴露,鸵鸟政策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而游客也并不都是只想猎奇、拍了纪念照片就走人的。让更多的人走进这些古村落,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这些古村落。发展旅游业本是最“绿色”的产业,只有管理不到位才会变成破坏性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