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学术研讨会上,美国骨科专家弗罗斯特教授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在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中,非机械因素(钙、维生素D、激素等)并非是最主要的,而神经肌肉的作用等机械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与会专家都支持这一论点。
传统的观点认为,骨质疏松症与人体缺乏钙和维生素D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等密切相关,补钙和维生素D便是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近年来,一些科学家对“单纯补钙和维生素D就可以增加骨密度”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比如人们发现:长期卧床的老人,尽管补充许多钙或维生素D,但他们的骨质疏松症照样进展。宇航员的饮食中并不缺钙,但他们在失重状态下大量丢失钙而造成的骨密度下降,则需在返回地球后,经过一段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有关研究得出结论:提高骨密度,防止骨质疏松,一方面需补充钙等;另一方面必须在负重状态下,钙质才能被有效地吸收。也就是说,缺钙者参加适量的运动锻炼,使骨骼“承重”,才有助于防止骨质疏松,提高补钙的效果。
负重和运动对防止缺钙至关重要。北医大运动医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调查表明:某高校200名平均年龄为68岁的老教授中,男性的骨质疏松发病率为9%,远高于对照组的2.3%。这说明脑力劳动者的发病,是缺乏运动、锻炼不足等机械性因素起了重要作用。另一项调查也证明,绝对卧床1周后,尿钙明显增加,2周即可出现全身骨痛症状。对这些卧床病人测定骨矿物质含量,发现平均每周减少0.9%。因为适量地负重和运动不仅直接对骨骼有强健作用,而且运动使肌肉收缩,会不断对骨的生长和重建产生积极效应,骨细胞对这种机械性刺激的反应是激活,并促进骨细胞的有丝分裂,同时刺激骨组织对摄入体内的钙及其他矿物质的充分吸收和利用,从而达到防止骨质疏松的目的。
所以,补钙结合适当的运动,是防止骨质疏松最有效的方法。中老年人可结合自身情况参加一些运动,如慢跑、骑车、跳绳、登高、俯卧撑、举杠铃、打网球、园艺劳动等,每周做5次,每次保证30分钟(分两次完成也行)。即使长年卧床的老人,也应每天尽可能离床1小时,使骨组织承受体重的负荷,增加肌肉的活动,这对推迟骨质疏松大有好处。那些整天坐办公室的人,如果能坚持每天多走一段路,对骨骼的健康也是很有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