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证券市场风云变幻,股指新高迭创而很多投资者亏损,银行板块反复走强等等,所有这一切意味着中国证券市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进入了全流通新时代、蓝筹主导市场新时代、机构博弈新时代。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需要改变思维,重整戎装,从头再来。 股民缘何大面积亏损?
统计数据表明,截至上证指数2000点,市场中的投资者盈利的只有20%%左右,40%%的股民仅仅持平,还有40%%的股民亏损,盈利人中只有5%%是超越大盘或与大盘同步。进入11月份以来,沪深股指出现了罕见的加速上行,千九、两千这样一度看似阻力重重甚至不可企及的关口也接连轻易告破,中国股市沉浸在一片近乎狂热的大牛市气氛之中。但是,如同再好的年代也有人要遭遇困顿和贫穷,身处大牛市旗帜包裹下的中国股市,一样能听到那一声声包含种种复杂情绪的叹息:这个月我出现了亏损。据调查显示,在股指连创新高的今年,最近股民却出人意料的出现了连续4个月的大面积亏损,虽然自8月份以来,股指一直在不断向上攀升,但股市中亏损的投资者数量却始终超过了盈利者的数量。尤其引人关注的是,这种投资者亏多赚少的情况在进入11月之后出现了进一步加剧,虽然股指一口气站上2000点,但亏损人数的大幅增加与盈利人数的快速下降却形成了更为强烈的对比。上涨主要集中在以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为代表的银行股上面,以及中国石化、宝钢股份传统指标股上,而八成的股票却在指数不断上升的同时,在不断下跌,有的跌幅甚至还不少。大盘蓝筹的独霸天下,个股一九现象的轮番上演,难道基金等机构主力正在独吞财富?这个问题值得思考。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应该算是意外,毕竟整个市场的投资理念的转换需要通过这样一个让人痛苦的历程,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段内,散户投资者仍然将会是这个市场的弱势群体,惟有尽快转换投资理念,跟上并尽可能的超越机构的投资趋势才可能成为赚钱的那一少部分人。谁在主导A股的定价?
当 Q F I I迈进 A股市场之后, A股市场任何一次震动似乎都能寻出 Q FII的声音和踪迹,其能量似乎越来越大,而在基金、保险资金与 Q F I I的战略战术比较中,似乎也是 Q FII更为高明。在突然来临的本轮钢铁股行情中,国内公募基金似乎并没有在这波行情中获得太多收益。最近公布的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季报显示,在钢铁股行情中的领头羊鞍钢股份(000898)和宝钢股份(600019)中,国内公募基金的身影已经从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消失。相反,以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等为首的QF I I们却一路高歌猛进。宝钢股份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 Q F I I占了其中的五席,占流通股比例的12%。 Q FII在鞍钢股份上的持股更高,前十大流通股东中,除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红塔证券分别持有3.29%和3.10%外,其余股东均为 Q FII机构,持股比例超过20%,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金融股上,招商银行从7.5元启动,一路上涨,而同期,在招行的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仅有银华优质增长和嘉实主题精选两只开放式基金。QF I I与国内基金的持股比为5∶2,而两者的入市资金规模却是1∶10。 A股表现看基金、基金跟风 Q FII,而拥有丰富的海外投资经验的 Q F I I,将把成熟的投资战略和战术搬到中国。由于 Q F I I在中国投资的额度受到限制,QF II在寻求盈利方面,资金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国内基金。踏不上行情、定不准价的国内公募基金们,有可能从此丧失对A股的话语权。今年以来,从有色金属到银行股,国内公募基金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跑在Q F II之前,赢得了市场先机,至于在本轮钢铁股中出现的上述现象是很少见的。随着中国开放和 Q F I I额度提升, Q FII的投资理念对 A股投资者的影响加大, Q FII话语权提升,乃至国内外联动效应加强,都是不可否认的趋势。市场还是不是政策市?
从2005年6月的上证综指998点至2000点,指数上涨100%%的背后,不仅是机构投资者的一致理念,监管变革也在其中起到决定性的支撑作用。监管层正在放弃“政策市”而使市场向本色回归,上世纪90年代,政策就是行情。1994年7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的文章,推出“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发8月狂潮,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9月13日的1052.94点,累计涨幅215.33%%。随后一年,管理层陷入同股市涨跌的不断较量中,中国的股市是个小孩子,刚刚成长起来。你把它左打一巴掌,右打一巴掌,打得半死不活了。而目前在股权分置改革与各项制度建设接近成功尾声的数月里,尽管股指翻倍,但监管层并没有伸出其有形之手来干预市场的涨或跌,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表示,中国资本市场正在越来越市场化。他说:确实,过去还要管指数,现在指数我们好像管不了,我们也没有管。2006年第四季度,包括基金、保险公司在内的机构投资者依旧把数千亿资金不断涌入市场,政策市向市场市转变是必然的趋势,股权分置改革前的市场就是政策市,投资者的一举一动都是政策动力在维持,那是平衡各方利益为标准的市场。而股改之后,投资者的补偿已经兑现,投资者已经不要求监管层采用政策手段维护股价的心态,这为监管回归本源,用市场手段解决市场问题带来契机,政策市正在远离中国股市。
市场机会在哪里?
自超级航母股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上市以来,市场主角无疑是以这两只股票为核心的少数权重指标股。尽管这些权重股轮番发力将大蓝筹行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但细心的投资者依然看到二线蓝筹股不时出现在涨幅榜前列,或许在接近年关的几十天里,真正的主角将转为二线蓝筹。从近期盘面看,随着股指新高不断,一线蓝筹带来的赚钱效应激发二线蓝筹纷纷启动,比如美的电器、格力电器、上实发展等绩优蓝筹股自10月24日以来股价累计上涨均超过30%;福耀玻璃、烟台万华、贵州茅台、亿城股份、苏宁电器等10余只股票累计涨幅也超过20%。因此,二线蓝筹股有望逐渐走强,成为引领行情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前期跌幅较大或涨幅较小的蓝筹股极有可能成为市场游资狙击的重点对象。除市场游资关注二线蓝筹外,事实上基金、QFII等各大机构也早已埋伏其中。通过对上市公司三季度流通股东户数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一批二线蓝筹股出现了流通股东户数明显减少的现象,这意味着有机构对其进行了积极的建仓。另外,电子元器件行业、医药保健行业、食品饮料行业等二线蓝筹股也都出现了筹码趋于集中的情况,可见,基金、QFII等机构在三季度已经积极增仓二线蓝筹。潜力二线蓝筹股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相对”涨幅较小;二是今年三季报净利润同比正增长,且市盈率及市净率较低;三是行业属性较好。符合上述条件的股票大都是增量资金重点流向的对象,而其中那些年报业绩预期相对明朗且机构资金重点配置的个股,以及具有垄断优势或具有良性发展前景行业的龙头股更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