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井楠 文、图
作为闻名全国的轻工业产销基地,广州的小商品市场历来异彩纷呈,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卓越的民营企业家。皇家纺织装饰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成功的民营企业。
作为广州市最大的窗帘产销企业,其专卖店已经开到了美国与加拿大去。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家企业的老板居然是一位30岁的年轻美丽女性。杨如梦小姐,这位被业内称为“广州窗帘皇后”的科班出身企业家,靠着反其道而行之的灵活经营战略,成就了一段创业神话。
八九年前,美术学院毕业的杨如梦与他的大学同班同学、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年轻男孩一起从江浙老家来广州创业。机缘的巧合,使他们没能融入与专业对口的白领打工大潮,而在新市某楼盘门口开起了个体布艺店。
开婚纱影楼般的窗帘专卖店
那个时候,广州的房地产业正当高速发展,个体窗帘店的生意都出奇的好;于是,赚了钱后就去搓麻、享受成了同行的生活习惯,不思进取者十有八九。可杨如梦却有自己的想法:这种安乐的好日子总有一天会随着竞争者的增多而告结束,必须趁早走品牌道路做大做强才好。
于是,她与男友一再推迟了结婚与购买公寓的时限,毫厘不差地将生意利润积攒起来。直到2000年,她手中积累到了十几万元,终于可以盘下海印布艺市场的临街店铺,可是怎么开起品牌布艺商店,没有成功经验可参考的杨如梦心里一点底气都没有。同市场的老板们听说她要开家品牌店,都哈哈大笑:窗帘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怎么可能做出品牌呢?
杨如梦不理睬他们的讥讽,执意到其他市场去找寻启示。一天,她路过小北路的一家婚纱店,发现这家装修精良、产品丰富的品牌婚纱店在一众灰头土脸的老城区商铺中显得分外金碧辉煌。她心中立时一动,为什么我不开一家类似品牌婚纱店的品牌窗帘店呢?
就这样,在海印布艺市场,杨如梦的皇家布艺店成为了那里第一家采用实物窗帘展示模式的店铺;小店装修成了带有临街落地窗的小宫殿,顾客只要从街边经过,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橱窗边的精美窗帘,自然乐意进屋采购。
选址专业市场和大型社区
就这样,在那个品牌布艺店稀缺的年代,她靠着“利滚利”积累起来的资金,抓住了每一个扩展的机会,接手了海印布艺城附近一家又一家的铺面,在她看来,在自己熟悉的区域站稳脚跟、抓住海印布艺城作为广州最大的布艺批发中心的有利地位更可能成功。到了2002年,她的六家店铺已将海印布艺城团团包围,超过了诸多前辈,成为了该地区头号商户,并终于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在关注开店速度之余,杨如梦并没有放松选址要求,这也是她的企业能最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原因。她坚决秉承两个选址原则,最好开在类似海印布料市场这样的专业商场之中;要么开在新老楼盘交替、人口数量多的大型社区门前。到了2003年底,她的工厂建立起来,专卖店数量也扩大到了12家,并且是开一家火一家,皇家纺织公司的“航母”雏形形成了。
以退为进关闭七家店铺
这个时候,如何去吞并别人、继续做大做强肯定是多数企业家的宏图大志,可杨如梦却在第17家店铺开业后不到半年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精兵简政,将17家大型专卖店减少到10家,走精益求精道路。原来,直营店越开越多,需要投入大量的管理力量,杨如梦逐渐感到精力不支;而且,整个布艺行业正在高速发展,商家越来越多,她也隐隐预感到行业洗牌的时刻就要来临,她希望在这个关键时刻来临前,腾出手来加强管理、轻装上阵,从而提高企业综合素质,而不是在粗放经营中损耗“元气”。
事实证明了她的预料完全正确。2004年,受到国际贸易倾销案牵连,广东纺织行业不景气的风暴波及了几乎每一家广州的布艺企业,利润缩水、需求减少使得众多的中小企业倒闭关门,而杨如梦的企业却因为在增加种类的同时提高了品牌附加值而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将店开到美国去
杨如梦曾向某美籍华人顾客出售了几套中档欧式窗帘,没想到第二年那位顾客兴冲冲地又来找她,还要买几套。杨如梦得知美国市场同档窗帘的价格,居然是中国市场价格的23倍。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她脑海中孕育而生:我们自己为什么不将窗帘专卖店直接开到美国去,让这个“加工费”的钱给我们中国人自己赚?
于是,她决定和那位美籍华人顾客合伙,2005年,皇家布艺北美德州分店正式开张,果然一炮走红。紧接着,杨如梦靠自建英文网站的包装宣传,一举将生意做到了加拿大;而在中国内地,她在2006年后启动了“加盟连锁”的发展战略,几十家“皇家”布艺加盟店已在全国遍地开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