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月8日,记者到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省东营市采访,正赶上红红火火的黄河入海口大闸蟹推介会。靠养殖大闸蟹成为全市首批小康文明村的垦利县永安镇牛圈村党支部书记周希孟告诉记者:“大闸蟹养殖,靠的就是诚信。靠诚信打造品牌,保证质量,打开市场。而市里倡导的‘信用东营’建设,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好环境。”
他的话,说出了东营人的心声。近年来,东营市以文明信用建设为突破口,抓住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主体,营造诚信环境,打造信用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的经验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并向全国作了推广。陈庄镇北坝村村民陈崇新在展示小康文明家庭奖牌。 高 桦 摄
选准诚信这一突破口
东营农民奔小康,急切需要资金、技术支持,但过去由于信用环境的影响,金融部门惧贷、惜贷,以至于“农信社有钱不敢贷、农民想贷贷不着”。2000年,东营区农信社率先开展评选“信用户”活动,对诚实守信的农户发放无抵押小额优惠贷款,收到了良好效果。东营市委、市政府抓住这个典型,迅速推广。从2001年起,在全市农村组织实施以文明信用资质评定为依据、以优惠放贷政策为动力的创建文明信用单位和文明信用户活动。
按照东营市有关规定,凡被评定为文明信用单位的,可优先安排项目资金,优先安排支农资金,优先安排支农再贷款,享受贷款证服务,享受送贷上门服务,享受政策规定范围内利率优惠,享受一定额度内的信用贷款。农民被评为文明信用户后,不再需要质押、抵押,仅凭贷款证,就可随时按不同信用等级分别享受到1万—5万元的信用贷款。他们对文明信用户(单位)实行动态管理,把文明信用户(单位)分成“A、AA、AAA”三个级别,级别越高,享受的信用贷款额度越大。对那些信誉良好的农户,逐步提高其信用级别,反之则逐步降低。对不讲信用的,一旦核实,坚决摘牌。
这项活动开展近6年来,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目前,全市已评定命名文明信用户13万户、“文明信用村”949个,分别占全市农户、行政村总数的40%以上。
2002年6月,东营市又在山东全省率先启动信用城市建设,作出建设“信用东营”的决策。2003年,东营市开通了信用网站,首批上网企业和中介组织就达600余家。随后,上网企业数量不断扩大,信息内容不断充实。
全面建设“信用东营”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的诚实守信,对建设安定有序的市场经济有着特殊的意义。东营市积极探索从体系和标准上推进企业信用建设,2004年组织了首批35家企业的信用评级试点。各行业主管部门也开展行业信用评级,为开展综合信用评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自开展“信用东营”建设以来,该市把重点人群和特殊人群作为主要方向,在加强公务员信用管理、评选农村“文明信用户”和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个人信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近年来,东营市以建立公务员信用档案为切入点,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建设。市里出台了《东营市政府系统国家公务员信用档案建设实施办法》,市直34个单位已为公务员建设信用档案1312份。在2005年公务员及机关工作人员招考中,报考的5994人全部签订了《信用承诺书》。公务员信用档案建设的稳步推进,在发挥公务员个人诚信示范表率的同时,也为“诚信政府”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东营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个人征信的政策文件,为个人信用建设打下了制度基础。同时加快了个人信用中心数据库建设步伐,目前正分批分期建设人事、金融、司法、公用事业、通信等个人信用数据分库,形成网上个人信用档案。通过严格个人信用信息采集、传输和发布等管理程序,实现个人信用信息的归属征集,并适时有权限地进行公示和发布。
诚信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在“信用东营”建设中,东营市加强金融同业配合和部门相互协作,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对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实行联合制裁,扎实创建金融安全区,提高全市金融信用等级。信用环境的改善,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
东营农村信用社的同志告诉记者,随着农民信用意识的增强,全市农信社系统还贷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市农信社不良贷款率由2000年的18.86%下降到去年的2.66%,全市农信社综合业务考评连续六年在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管辖的山东河南两省名列首位。东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吕雪萍说:“创建活动顺应了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收到了多方共赢的效果。”
良好的信用环境,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的关注。启动信用东营建设以来,全市先后举办银企洽谈会、省内股份制商业银行与东营工业企业洽谈会以及项目推介会20多次,金融机构与东营企业有了更坚实的合作平台。其中今年4月18日一次银企合作洽谈会,7家金融机构与东营的58家工业企业签约101个项目,签约金额83.96亿元。
诚信促发展,发展促和谐。近年来,东营市综合实力提升逐年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又好又快。去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166.14亿元,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城市第27位,列全国资源型城市第一位。去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39.3元,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4602.7元,增长14.1%。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束了自建市以来连续15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历史,去年高出全省平均672元。
在“信用东营”建设中,东营市委、市政府对群众的各项承诺也都得到了如数兑现:全市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基本实现了“三免五通五保五救助”,即全部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免收集贸市场管理费;村村通柏油路、通自来水、通客车;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等五条保障线;建立了贫困学生救助、残疾人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农村住房特困户救助等制度,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近年来,东营市连续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
从数字看变化
东营市企业产品质量信用档案去年新增建档企业300家,达到1350家。产品质量信用档案的不断完善推动了“名牌战略”的深入实施,到去年底全市共创山东名牌产品21个,山东省质量管理奖1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实现了东营市中国名牌零的突破。另外,还有5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也是东营市历史上数量最多的一年。
全市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887.2亿元,同比增长70.9%,产销率达到98.68%,同比提高0.71个百分点。粮食、物资、医药等七大商贸流通业实现销售收入49亿元,同比增长17.9%,实现利润9154万元,同比增长83.2%。实施农村文明信用工程以来,全市累计向农民发放优惠贷款96.29亿元,贷款余额比工程实施前增加了近10倍。
近年来,东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大幅度增长。从2000年到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784元、2981元、3166元、3510元、4033元、4602.7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