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举行 就业难加重竞争53万人争"皇粮"
今天上午,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公共科目考试在全国各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直辖市和个别较大的城市同时举行。根据人事部统计,此次参加考试人数53万多人,报考与录取的比例达到了42比1。
今日现场
6时起床冒雪赶考
尽管因为今冬第一场雪的降临,天气有些寒冷,但是早上刚刚6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大四学生小杨就从床上爬起来,坐上了开往和平里南口的公交车,“我昨天已经去看过考场了,从学校到考场大约有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因为怕堵车,今天必须早起。 ”小杨一边打着哈欠一边对记者说,她希望毕业后能成为一名教师,“但是现在工作这么难找,公务员稳定,所以肯定要报名,多一条路。”
“下雪了,好兆头。”早上7时多,当记者来到北京市电子工业技工学校考点时,考生小吴和其他同学正讨论着今冬北京的第一场雪。风雨中,这个冬天的早上格外冷,虽然记者穿着比较厚的旅游鞋,但是在寒风中还是觉得冻脚。还不到8时的时候,虽然离开考还有一个多小时,但是由于下雪,考场就提前开放允许考生入场了,放眼望去,都是充满朝气的青春面庞。
深度分析
就业难促成“中国第一考”
根据人事部的统计,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国家公务员招考的报考与录取比例高达42比1。其中比较热门的职位如国家广电总局干部人事管理职位的竞争比例远超过1000比1,其惨烈程度,使公务员考试被不少人称之为“中国第一考”。社会的热捧使不少人惊呼:公务员已经从“铁饭碗”变为“金饭碗”!
人事部副部长尹蔚民在分析考公务员热时说,第一个原因是就业的压力比较大。为什么从2002年以后公务员考录的比例急剧上升?因为从2002年以后,高校扩招使新毕业的大学生成倍地往上翻,每年的增加量在几十万,这样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加大,公务员就成了一个比较好的选择;第二,公务员的职业有一定的吸引力,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比较稳定;第三,公务员“凡进必考”的制度,保证了所有考生一律平等,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
求职故事
从被人看不起到炙手可热
今年66岁的陆先生退休前是一名正处级干部。上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的他因为“出身不好”被分在工厂。后来,他调到研究所工作,80年代初,老陆到了机关。“我在工厂里的同事几年后都当了厂长、副厂长。那时,我的工资比他们低得多,甚至被人看不起。”后来,工厂越来越不景气,不少工厂甚至倒闭了。如今,退休在家的老陆每个月能拿3000元,而他的夫人,也是大学毕业,退休前在一家工厂工作,职称是高级工程师,每个月的退休金刚刚过1000元,“还算是同事中的高工资。”
6年前,老陆的女儿小陆大学毕业了,尽管女儿学的是热门专业,到企业工作能赚很多钱,但是老陆毅然决然地让女儿考了公务员。当时,小陆并不是十分理解父亲的苦心,但是今天回过头来看看,小陆觉得自己的父亲真的很有远见。
其实,刚刚开始公务员考试时并不像现在这么热。有资料显示,自1994年第一届正式的公务员考试起,至2000年,总共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不过4万多人。1997年从人民大学毕业的丁先生,毕业时压根儿就没想考公务员。而2000年从一家新闻院校毕业的姜女士虽然通过了北京市公务员资格考试,并且有市级和区级两个政府部门向她招手,让她去试用,提前进入角色,但她想都没想就去了新闻单位。
专家建议
盲目报考公务员不可取
一些公务员考试的报考者告诉记者,他们的心态是“宁可碰了不要误了”、“重在参与”。首都师范大学小王从上学期开始就在准备考研,但公务员报名一开始,她也毫不犹豫报考了外交部。“大家都报了名,我也不想放弃这次机会,我是怕万一考不上研究生,也不至于走投无路。”但是她根本没有时间准备。“现在僧多粥少,总会有吃不上的,我也不抱太大的希望了。”
专家认为,其实不少大学生盲目报考,是产生公务员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对公务员职位缺乏认识,对自己的发展缺乏规划,即使将来被录用了,也很难胜任或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成绩,盲目报考公务员是不可取的。
(记者 贾晓宏 实习生 吴应瑞) (责任编辑:刘娅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