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王传顺摄
新闻背景
未来信息化战场,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当军事家们把目光投向茫茫海战场时,蔚蓝色海面下那一艘艘神秘的潜艇,隐蔽攻击的鱼雷、巧妙布设的水雷,仍然是现代海军的主战装备。
就像任何武器装备都要不断升级换代一样,水下兵器,也处在不断试验与改进中。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近似实战的靶场来检验装备效能。海军某试验区,就是这样一个担负着海军水下兵器的鉴定、定型和科研试验任务的特殊的“水下靶场”。
走近这支部队,你会知道:我们的新装备是怎样诞生的,为装备现代化而奋斗的官兵有怎样的风采,走科技强军之路需要怎样的观念和大胆的探索……
试装“打靶”,本身就是装备科研
——他们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科研体系
有人说,试验区的任务就是水下“打靶”。但打这个靶,可不简单。
某新型鱼雷攻击试验,过去的“模拟靶标”已不能胜任。用真实的潜艇最好,但又不可能这样用;让潜艇在水中拖靶,“聪明过度”的鱼雷几次差点撞上潜艇。怎么办?靶场官兵展开攻关,研制出一种带声源装置的智能化拖靶。只要水面机动船拖曳,就可真实模拟复杂的水下目标。死目标变“活”了,它不仅提高了对鱼雷作战性能检验的真实度,还通过声源无线传播,把鱼雷攻击的数据“尽收囊中”。装备研制部门的专家感慨地说:“我们研制新鱼雷靠科学;你们设计靶标,照样有高科技含量啊!”
试验区不仅是保障打靶,很多科研数据也要靠他们获取。某新型水雷定型试验时,水雷放出去后却没有按照既定目标运行,与其相关的“黑匣子”检测记录一片空白。而在同一接口的靶场检测仪里,各种数据记录得一清二楚。靶场科学分析得出结论:水雷的“大脑”——电子系统设计有缺陷。于是,水雷被靶场“打”回去“回炉”。一年后,性能优良的智能化水雷终于鉴定合格了。
谈到这些,试验区司令员宋锡东常给部队官兵讲一个理:“鉴定试装,不是简单地说‘行不行’。试验部队不光要当射手、当判官,更要当好新武器装备科技创新的参加者。”
试验区采取了一系列与研制单位和参试部队密切交流合作的措施,努力建立研制、试验、使用“三位一体”的新装备大科研格局。某型空投鱼雷,其综合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准。但是,总有一个缺憾:某小部件,容易挂住降落伞。一旦降落伞被挂,水雷直接入水,就摔碎了。针对此不足,试验区和科研部门、工业部门联合攻关,解决了这一难题。
近年来,他们完成科技成果鉴定120余项,83项科研成果获得全军科技进步奖。
高素质部队,才能试出高效能装备
——他们努力当好新装备的“第一任水兵”
科研试验部队,是新武器装备的鉴定者,也是最先操作使用新装备的人。
一次,进行水下某新型声纳拖曳试验。性能优越的新装备经常“耳聋”。怎么回事?专家一看,当即指出:是试验船对该声纳“不能高速拖曳”的性能不太了解,进行试验时没有控制好速度导致的。原来,问题出在装备使用者身上。
这尴尬的一幕警醒了试验区官兵。政委常亥夆说:“新武器装备试验,首先‘试’的是人。试验部队,要争当新装备合格的‘第一任水兵’,让新型水中兵器越打越聪明。好装备如试不出真效果,误科研、误战机。”
近年来,试验区党委采取了一系列提高人的素质的措施,促进装备试验。这个试验区,主要由试验研究所和试验保障分队组成。对研究所,他们定期选送科技干部到国内相关科研单位学习深造,目前已有300多名科技干部“学成”归来。同时,他们提出“博士硕士先当战士,专家权威先当水兵”的要求,让科技干部最先在第一线体验装备需求,实现育人、科研和装备试验的协调发展。
某新型水雷的潜艇试验在南海实施。试验区高工张召奎、金曙钧一连两个多月挤在狭窄的鱼雷发射舱工作,精确收集每一组数据。后来,海军军训部根据这组宝贵的技术参数,形成作战使用手册,为新装备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试验保障分队,试验区党委提出“锻造专家型士兵,打造科研型部队”的目标。试验船一出海,官兵争扮“小专家”角色。
一次新型鱼雷试验中,回收指令发出后没有反应,茫茫大海找不到被试设备的踪影。大家商量,想到租民船用网拖、潜水探摸等办法,无奈范围太宽难以实施。在军事民主会上,富有海上航行经验的某试验船官兵,活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湖心桩拴马”的科技原理,出了妙招:用长100多米、直径5厘米的钢缆,一头固定在母船上,另一头用小船拖着围绕某一水域作圆周运动,不到半个小时就找到了目标。
在这个试验区,每年科技论文评奖,还有不少一线官兵获奖呢。
靶场“仿真”,要仿未来战场之“真”
——他们努力把装备试验室变成“战场试验室”
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试验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面对信息化挑战,未来的“水下靶场”怎样建?试验区党委分析了一个“‘优秀鱼雷’演习失利”的典型事例:在海军某部一次战术演练中,某型鱼雷发射七次全部失败。而该型鱼雷在定型鉴定中都是合格的“优秀鱼雷”!原因在哪里?一查,问题出在试验鉴定环境上。新装备鉴定,是在没有任何信息干扰的“娇贵环境”下鉴定“合格”的。一到近似实战的环境,当然不灵了。
由此,试验区党委确定了“按照未来战场环境建设靶场”的发展思路。司令员宋锡东在党委会上说:“按照现代国际行业标准建设水下靶场,讲求‘仿真’。这个‘仿真’,就是仿未来战场之真。未来信息化战争怎样打,新武器装备就要在什么环境下试验鉴定。”
瞄着战场,他们努力建设信息化靶场。
以前鱼雷试验,打入海中“两眼一摸黑”,不知其性能发挥到底如何。一次,某型鱼雷发射后出现问题,工业部门说是靶的原因,靶场说是雷的因素,由于没有实时的数据,难以判定责任。最后,一位总设计师苦笑着幽默道:“都是海水惹的祸。”如今,靶场通过一系列高科技攻关,研制了水下兵器弹道实时监测系统,鱼雷水下运行轨迹变成可视的数字形象,可实时掌控,科学判读。
瞄着战场,他们努力建设高水平对抗的靶场。
几年前试验某型鱼雷,由于没有加入信息对抗要素,武器显得特别“娇气”。官兵们形象地笑言:“敲一声锣就能把鱼雷吓走。”近年,靶场深化“战场对抗”理念,研发的靶标开始具备干扰能力,逼得新装备在研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复杂环境。试验中,试验区坚决从实战环境出发,做有战场背景的“全系统联合试验”。他们建成某型装备的水声对抗实验室,在电子屏幕上模拟海上各种水声仿真对抗,进行系统评估。今年8月,该实验室被国家定为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