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约190亿美元,人人都说这与1999年20亿美元的规模比起来已不可同日而语。诚然,增长可喜可贺。但是,即便不考虑印度对中国的出口相当一部分是低附加值产品这一事实,190亿美元的贸易额也丝毫不值得去大书特书。
国际贸易中有个“引力模式”的理论,它指的是,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国家越大、地理位置越接近,其双边贸易额就越大。从这个理论来看,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规模理应很大,但事实并非如此,至少目前不是,这种现象并不正常。
就拿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双边贸易来说吧,这两国的双边贸易额显然要比中印大多了。墨西哥和美国彼此都属于对方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列。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如今是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但印度还不在中国10大贸易伙伴之内。
衡量当前中印贸易的另一个标准来自历史。众所周知,这两个国家拥有共同纽带已逾千年,认为这种文化纽带过于久远而置之不理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它们能在这两个国家唤起历史的回忆。佛教和贸易在1000年前就已彼此促进,当前复兴文化纽带完全可以促进商贸,但我们远未达到历史的标准。
通过向印度销售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欢迎来自印度的投资,中国目前从印度得到的要远远多于印度从中国得到的,而印度是咎由自取。近来印度从中国获取的主要是(或许是唯一有意义的)一种有益的、健康的经济恐慌。
几年前,当中国的商品跨越边界抵达印度时,印度人害怕极了。其结果是促使一些印度公司提升自身——广为人知的竞争效应出现了——这本身不是什么坏事。
印度人不必害怕中国人。印度公司在面对中国的威胁时并没有销声匿迹,中国人在国外的重大投资也并未一举成功。
中国人一般不会效仿印度人对他们的态度,因为他们不怕印度的竞争。事实上,他们根本不怎么在意印度,印度反而为中国威胁忧心忡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人也在注意印度,但他们积极关注的是印度的电影、软件和佛教,而不是边界纷争。
当中国人看到了印度的可借鉴之处,尤其是近年来印度软件业的成功,他们就迅速派出代表团到印度软件协会来取经。而印度却不这样,这就是印度的(不必要的)失败之处。(摘自11月23日印度《经济时报》,原题:印度应该对中国更开放,作者塔伦·卡纳,汪析译)《环球时报》(2006-11-24 第06版 )
人民日报消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于11月20日开始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10年来首次访印,也是中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印。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16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访问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印友好关系将由此得以全面推进。
近年来,中印关系健康发展。特别是去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以来,两国关系更是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多个领域出现了喜人的局面。政治互信不断加强。两国确立了全面发展建设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两国未来友好发展指明了方向;两国签署了《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为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奠定了基础。经贸合作日益深化。2005年,两国贸易额达到187亿美元,比15年前增加了22倍。今年,双边贸易额有望突破200亿美元大关。中国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其他领域,诸如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两国也都密切了联系,不断拓宽合作空间。与此同时,“中印友好年”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也让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感情更加密切。总之,作为山水相连的亚洲邻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作为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文明古国,中印两国是走得越来越近了。>>>点击详细
(责任编辑:赵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