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乌干达,防治艾滋病的标语牌随处可见。上图英文的意思是:她为了婚姻洁身自好,你呢?
据统计,位于非洲东部的乌干达至少有170多万艾滋病孤儿,约占全球总数的1/10。他们中有的流浪街头,有的被人领养,幸运的一些人得到了国家的照顾,但更多的则是生活在亲戚家里。1998年,14岁的弗罗伦丝成为艾滋病孤儿,住进了奶奶家。8年来,弗罗伦丝在奶奶家照顾着其他13个艾滋病孤儿,他们相亲相爱,同舟共济,凭借爱的力量顽强地生活着。
不幸的弗罗伦丝
弗罗伦丝的双亲和哥嫂先后死于艾滋病,她的遭遇是乌干达艾滋病孤儿命运的缩影。1989年,弗罗伦丝的母亲死于艾滋病;两年后,她的父亲过世。弗罗伦丝开始跟哥嫂一起生活。不幸的是,1996年,30出头的哥哥也去世了,仅仅过了两年,嫂子又走了。14岁的弗罗伦丝只好与奶奶一起生活。
亲人们相继离世,弗罗伦丝为在短时间内举办这么多丧事而感到悲伤。当时她不理解艾滋病是怎么回事。但是弗罗伦丝现在明白了,他们都是艾滋病受害者。她现在想想还有些后怕,也经常担心同样的事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善良的弗罗伦丝
弗罗伦丝14岁那年住进了奶奶家。当时,老人家里已住着8个年幼的孩子,包括弗罗伦丝叔叔的孩子。他们都是艾滋病孤儿。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大家庭里,弗罗伦丝是年龄最大的孩子,再加上祖母身体不好,患有高血压病,因此照顾一家老小的责任便落到了她的身上。弗罗伦丝开始干活挣钱养家,同时挤时间自己学习。
弗罗伦丝靠帮别人洗衣服赚回很少的钱;家里其他孩子也帮别人挑水挣钱贴补家用。大家加起来每周能赚到1个美元,这样就勉强可以维持大家庭一个星期的生活。日子极其清苦:她们每天只吃一餐粗粮——大家合吃1公斤玉米粥,显然不能保证人人吃饱。
弗罗伦丝住进奶奶家不到一年,亲戚朋友们又陆续送来了一些艾滋病孤儿,她照顾的孩子总数达到了13个。去年5月,弗罗伦丝的一位表姐夫死于艾滋病后,表姐又把她年仅4个月的婴儿送到了这个大家庭。弗罗伦丝照料了6个月后,表姐才来把孩子领走。
弗罗伦丝经常会感到困难。她说:“尤其是孩子们生病时,我真是手足无措,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足够的钱买药;我想,13个孩子中,可能有1个已经感染上了艾滋病毒。但是,当我看到有很多人像我们家那样生活着,特别是当我了解到,有不少年轻女孩像我一样照顾着父母死于艾滋病的孤儿,但还有很多这样的孩子无家可归无人关心时,我就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我挺下来了。”
今年22岁的弗罗伦丝动情地说:“我把这13个孤儿都看成是我的家人,我根本不考虑结婚的事,更不考虑生孩子的问题。不是不想,而是太忙,成天忙着13个‘弟妹’的事,没时间想自己的事。”
勤劳的弗罗伦丝
为了维持整个大家庭的基本日常生活,弗罗伦丝每天清早6点就起床做家务了,打扫房间、挑水。早上7点,等其他孩子们步行半公里上学去了,她才出发到附近一所秘书学校上课,下课后匆匆忙忙赶回家后,开始为全家人准备一天唯一的晚餐。孩子们下午5点左右回到家里,一面等着弗罗伦丝开饭,一面也在附近的一个花园里帮忙做点庄稼活。吃完饭后,弗罗伦丝又带着孩子们一起做作业。做完作业睡觉,她和大家合睡在草垫子上,3间屋子一共铺了6条草垫子。
几年前,弗罗伦丝家的状况有了好转。她们有了一头母牛,她和弟妹们都亲热地称呼它“我们的丽塔”。丽塔是一个慈善机构赠给弗罗伦丝家的(其他贫困艾滋孤儿家庭也得到了一些比较容易饲养的动物,如山羊、鸡鸭等),它的确帮助这个大家庭解决了好多难题,丽塔生产出的每样东西都有用:弗罗伦丝每天给它挤奶,一家人喝上了足够的牛奶。孩子们还天天收集它的粪,这样一来,她们家的蔬菜就比从前长得好了。现在弗罗伦丝甚至能够卖掉一些牛奶和蔬菜,用挣来的钱改善伙食,买药为奶奶治病,买文具供弟妹们学习。弗罗伦丝略感欣慰地说:“现在最好的时候,我们家每星期的收入能达到2美元,我不用每星期都愁着到处借钱了。”
更有意思的是,丽塔还提高了弗罗伦丝在镇上的地位,她和她的家人受到了小镇居民的尊敬。她自豪地说:“通过人工授精,如今我们的丽塔已经怀孕了。如果它生下来的是一头小母牛,就可能被送到别人家去解决他们的困难;如果生下来一头公牛,我们就可以把它养大,然后卖掉它换回好多钱。”
勇敢的弗罗伦丝
善良、勤劳的弗罗伦丝面临着不少骚扰甚至挑战。弗罗伦丝说,镇上有些男人很坏,他们用食物与肥皂引诱、欺骗女孩子,占她们的便宜。但弗罗伦丝从不上当,她说:“我很勇敢也很坚强。我有丽塔帮忙,我可以靠它独立地照顾弟妹。镇上曾有一个男人说喜欢我,要娶我。我知道他对许多女孩子说过同样的话,但根本没有想真的同她们结婚,他只不过想占有我罢了。我和许多女孩子都在努力读书,我们绝不随意乱交男友,以免毁了前程。”
弗罗伦丝日复一日地忙碌着,艰苦而认真地生活着。她说:“在我们国家,到处可见艾滋病人,艾滋病影响着这里的一切。我和这13个艾滋病孤儿就像生活在同一条大船里,我们都有失去亲人之苦,因此大家格外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因为我们没有其他的选择!”
《环球时报》 ( 2006-11-24 第19版 ) (责任编辑:宛振宏) | |
|